曾凡剑
摘要现在我们中考复习时总有一些老师不知如何下手,在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误区:复习计划太细;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题海战代替精讲精练。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初中数学总复习“四宜”“四不宜”。
关键词数学复习四宜四不宜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做到“四宜四不宜”。
1 复习计划宜粗不宜细
制定复习计划是必要的,能使师生双方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安排时间,克服盲目性。但计划不宜制订的过细,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复习的主动权。比如复习三角形,给学生列提纲时,只要列出:(1)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三角形的主要线段;(3)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4)全等三角形;(5)三角形的面积。至于三角形相似和全等的判断方法,就没必要列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2 课堂复习宜导不宜灌
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大都如一粒粒的珠子,还没有连成线,更没有结成网,难以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更无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设法给学生穿针引线,把点联成线,结成网。例如复习方程(组)时,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的有关应用题(特别是行程、工程问题)该章的重点,但我们不能见字打字,而应该将这几种方程有机的结合,联成串,使知识系统化: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难点,我们应该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1)直接开平方法(注意特征);(2)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详细的讲解并训练,再进行总结,就会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最后都能够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既把这两个方程联系起来了,又给学生学到了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教学时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要引发问题启发思考,激励辩论,澄清是非,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3 课外练习宜精不宜多
练习是巩固深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手段。课外习题更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运用能力。在复习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中考试题的发展变化,精心设计和合理布置练习。不能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否则,不但提高不了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对学生也要指导好,那些简单的、重复的、一看就会的就不要浪费精力。要选择重要的、新颖的、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要认真地去读、去做。而且要边做题,边评题,边总结。总结方法,总结类型,总结收获。还可以跟同学们讨论,巩固和强化收获。
4试卷讲评宜活不宜死
试卷的讲评,重在讲清楚审题,解题思路,分析方法,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寻找试题的题眼,试题答案框架的结构,把题目讲活。不能只交代现成答案,不讲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认真充分的备好课
教师应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精心备课,将课上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和学生最想知道的内容上来,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讲解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讲解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出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节”点,透彻分析、解疑纠错,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对做错的题是怎样思考的,找出学生在理解概念、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这样讲评才会击中要害。
4.2注意分析归类,注重减负高效
教师在讲评课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三种方式归类:(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讲评。(2)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以上三种归类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通过归类思想的练习,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4.3试题的变式或延伸
在讲评课上,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而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教师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进行“一题多变”,可将原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等进行改动,然后重新分析、求解。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思维过程,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共同分析研究,寻找最佳方案,在各自的见解中得到启示,从而开拓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