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猛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课程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无法回避的选择,与新课程同行,重建教学理念,确立以情意为核心的三维目标培育,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构建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重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历史教师成为“有文化”的教师,提高其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与学生共成长。
关键词思想型教师成长反思重构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历史教师队伍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已推进三年,它给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经过几年的探索,基础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旧的教学观念被打破,新的教学理念开始确立,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
欣喜之余,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惑。教师角色转变仍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相当部分教师仍未完成由“教学匠”向研究者角色的转变,教学中依然存在“授——受”模式,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者、学习动力的激励者、学习方法的启发者和学习过程的协助者,更谈不上成为学生和谐学习关系的协调者和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有的同志对新课改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未落实到行动上,日常工作中,不能使每位教师积极投身教研实践,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生活方式。部分教师缺乏精深的专业素养,没有能力应对课改的新教学要求。曾经有专家称,今天70%左右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学。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也坦言:如果离开了教参,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同步练习之类,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练习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怎样给学生上课。甚至,直到新课改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后的2003年,还有教师在教育报刊上强烈呼吁:要尽快出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书”。更为缺乏的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新课改理念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水平及素养,课堂机智缺失甚至无力应对。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到了该对自身进行彻底反思的时候了!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埋怨自己的学生思维不积极,发言不踊跃。可是,等到学生真正“动”起来了,等到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真的生成的时候,教师却又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新课程实施下如何当好历史教师,已经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现实性问题。
历史新课程在各领域(目标、功能、内容、结构、评价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都需要历史教师在理解与接纳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不管新课程的理念有多先进,教师的理念不进步,水平不提高,历史教学就只能维持现状,原地踏步。可见,与新课程同步,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学习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历史教师责无旁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水平就是新课程实施的水平。
2 反思与重建: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新课程是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的、有碍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点、方式、方法被彻底打破,新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策略不断生成。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选择。任何事物都是在反思中不断前进,在以“人”为本位的教学领域,不管我们过去的经验多么宝贵,曾经的成果多么辉煌,都会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的发展而贬值和黯淡。所以,反思、重构就成为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挑战的首要选择。
2.1 重建教学理念
一位临近退休的历史教师不无伤感地说:“教书教到白头,到头来只剩下两本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学参考书。”我们不能责怪这位老师什么,他的一生都在教书育人,但却有着难解的困惑:教学就是教材,学习就是教参,对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缺乏思考,更谈不上反思。新的历史课程要有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1)教学责任:由单纯知识技能传递到以情意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培育。
多年来,历史教学被认为是枯燥的、单调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历史教学过度强化学科结构化、体系化的历史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而忽视了包括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意目标的培育。因此,历史教师习惯上把历史教学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极大的封闭了历史教学的价值空间。这样,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背;教师问,学生答的“授――受”式教学便成为普遍选择,并长期主导着历史教学的发展,造成广大学生情意目标培育的缺乏和迷惘。
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依此全面达成三维课程目标。由于教学目标的完整,教师的历史教学责任便有了拓展,从而注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构建性学习过程,教师其责任在于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教材、媒体等一起构成学生的学习生态环境,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服务。这也是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质量观的基本体现。
(2)课程观点: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到课程的构建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堂是教育产生的地方,也是课程实践、验证不断生成的地方,对于课程来说,教师最有发言权,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之一。新的历史课程留出了大量的空间和余地,供教师自主开发。教师要建立课程主人的理念,教书、育人、开发课程三位一体,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2 重建知识结构
毋庸讳言,在历史教师队伍里,我们有不少教师似乎显得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然而却仍掩盖不住其缺失文化深厚内涵的苍白之气。如是,在这样的教师经年累月的熏陶之下,一批批学生依然走不出那个“有知识,但没文化”的怪圈!由是观之,不仅我们的学校亟须注入强劲的文化气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每一位历史教师尤其需要拥有一种文化的眼光,文化的涵养,文化的力量!在我看来,只有我们的教师首先成为真正“有文化”的人,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积累与不断引导创新的事业,但历史自身并不会自动生成文化,它需要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把经典的、优秀的、崭新的、先进的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可以实现的教育目标,并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落实下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徒有单一知识或是徒具某种单一能力的教师。
我们将历史教师大体上划分为这样三个层次:一是“有知识”的教师;二是“有能力”的教师;三是“有文化”的教师。我认为这是为人师的三种境界。伴随着新课程的召唤,历史教师必须成为“有文化”的教师,当然,“有文化”的教师是由“有知识”“有能力”而构成的,特别是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教师的文化素养的高低。
构成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主体的是扎实的历史课程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历史课程知识是教师教学的物质源泉,教育理论知识则是教师教学的智慧源泉。作为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师,面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必须了解当今世界一些尖端水平的知识,这类知识不求精通,但是必须了解,能够随时为学生提供信息源。由此可见,要做一名“有文化”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历史教师,应该以读书为前提,与经典结伴,提升个人修养,并且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3 重建能力结构
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文化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学中。一般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无非指的是: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学生辅导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常规性的教学能力。在新课程视野下,我们仅摘取历史教师的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做一述评。
(1)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进行,是能够调控的,但是由于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中很容易突破教师的思维框架,生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观点或事件。此时,许多教师会慌乱,感到束手无策。这充分暴露了教师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强。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是教师灵活把握教学信息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再现。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这种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息)的能力,也即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它常常表现为历史教师敏感而及时地抓住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虽然幼稚,但具有创造倾向或智力价值的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引导,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进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
(2)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构建和开发是教师的权利和责任,新课程给予了学校教师极大的课程开发空间。课程开发能力是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由于历史课程本身应当饱含巨大的信息量,然而,教材不能将其一一包容,在学生学习中,这些教材以外的材料同样具有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人文学科,校内外的地方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是开发校本课程,甚至班本课程的有效载体。因此,历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应当得到提高并强化,让学生、老师都成为新课程的主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期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立足“全人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历史教师要投身课改,加强学习,争做学者型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课改实验,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