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江
● 创新点
利用DIS传感器实验的开放性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并借助数学知识展开深入的研究,发现物理规律。以前的实验大多是在特定的条件和要求下来检验物理规律的,学生做着规定的动作,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实验。而DIS传感器实验创设了一个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实验仪器按不同的参数来做实验,采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并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验中的物理规律。
本节课通过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之间相互展示、评价和总结,加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导、协助和组织学生活动,突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的开放性、信息的共享性、学生的交互性。
● 教学设计概述
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之前,虽然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了解表面,对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等充满疑问。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采用学生实验探究教学法,借助DIS数字化传感器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图像逐一探索改变向心力的因素,从而验证向心力公式。即:首先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中的两个实例提出问题;紧接着教师即时演示实验,使其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疑问时,教师不忙于解答,而是先让学生根据前述实验做出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教师按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实验图像逐一探究物理现象,从而得出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本节课用到的教具包括DIS数字传感器、向心力演示器、CAI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图1为具体教学流程。
图1
● 教学过程
1.情境设疑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情境中构建以下两个物理情境,以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特别是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1)同学们跑步转弯时,身体会自然的怎么样?
(2)在湿滑的水泥路上转弯时,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驾车,必须怎么办?
点明课题: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了。
2.实验与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做课本上的用绳子牵着小球旋转的实验,提出问题:
(1)你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
(2)如果增大或减小小球的线速度,手的感觉有何变化?
(3)如果松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4)小球匀速圆周运动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
3.引出向心力概念
向心力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加上新教材没有明确向心力的概念,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做出理论分析,使学生容易接受。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维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叫向心力。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理解、记录,并强调: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只是合外力,并不是真正受到的力;向心力的作用只是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举例对比:F与V同一直线时,F对V的作用)
4.猜想与假设
教师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作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探究的方案。
5.实验与探究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让学生知道怎样使用器材探究。用先前准备的DIS数字化传感器向心力演示仪。学生按照先前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与探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后小组内互相交流感受,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结论:(1)当m、ω相同时,r越大F越大。(2)当m、r相同时,ω越大F越大。(3)当ω、r相同时,m越大F越大(如图2-图4所示)。
6.引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又是一种变速运动。学生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到:a=ω2r,a=V2/r。教师总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F的作用下必然要产生一个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这个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所以称为向心加速度(对比: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的区别)。
7.总结与作业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布置作业。
●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落实了高中物理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物理新课程的精神,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课堂的始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亲身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中提倡学生敢于动手,严谨、细致、耐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小组之间讨论与交流,归纳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活跃思维,并在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结合演示实验,同时充分利用的教学课件,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上完这节课后,从整个课堂活动中看,学生很喜欢教师多举一些生活的实例,能大胆发言。比如,教师情境设疑导入新课,强烈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课堂气氛非常好,教师叫学生猜想时,他们都很活跃,各抒己见。在课堂中,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但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在“玩”那个向心力演示仪,在“玩”当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这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实验课,比教师讲和做好得多。但因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特别是让学生理解向心力并不是物体真正受到的力,这一点比较抽象,教师应注意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并且,由于整堂课探究实验较多,教师要注意控制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