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建国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学生不是配角,而是主角,教师就相当于导演,引导学生如何把主角演好。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被广泛地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笔者认为,教学需要预设,尤其是精心预设才能让动态生成走向更精彩。
一、 把角色还给学生,是动态生成的基础
把角色还给学生,教师就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上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往往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动态生成就会不断的涌现。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案例1:下面是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一节的教学片段。
师:一家电脑店上午卖出了2台电脑,下午卖出4台电脑。老板晚上回家不会记帐,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收入记住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我觉得可以用列表式记帐。
电脑(台)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电脑的台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所以我认为用未知数来表示每一台电脑的售价(元),则这一天的收入就是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够简明。我认为用元表示更简洁。因为上午2台+下午4台,共6台电脑,就是元。
生4:老师,我想补充一点,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律:(上讲台板书,还问,你们说对吗?)
……
在教学细节处理中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有时设计太死、导的太多,学生就只能依赖教师的导而按部就班地展开学习。而学生一旦离开了导,就无法学,教师的教就变成了讲授教材,学生的学就变成回答问题了,由此可见,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导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投入学习,必定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 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生成不是盲目的放任,它需要教师科学分析、灵活指导,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忽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那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2:在七年级上“1.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中,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是个难点。
师:如何用生活、学习中的事例比较-3与-5的大小?
(学生思考)
生1:考试的时候,被老师扣3分比被老师扣5分的分数高,所以-3>-5。
生2:作业本上出现3个错误的比出现5个错误的好,所以-3>-5。
生3:从同一高度上下降3米比下降5米所处的位置要高,所以-3>-5。
生4:比如欠钱,欠3百比欠5百的好,所以-3>-5。
生5:打球的时候,输3个球的球队比输5个求的球队打得好,所以-3>-5。
生6:一样多的零花钱,花了3块钱比花了5块钱的多,所以-3>-5。
生7:-3℃比-5℃热,所以-3>-5。
……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对他们来说,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对同一个问题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理解学生,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三、 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保障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只有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出多种应对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的照搬照套,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没有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案例3:下面是七年级下“5.4乘法公式”一节的教学片段。
计算下列各题
1. (1+x)(1-x) 2. (2a+3)(2a-3)
3. (100-1)(100+1)4. (x-6)(x+6)
师: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做,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老师在讲台上做,学生独立做题)
约1分钟后,告诉大家已做完,学生发出惊叹声。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教室里静悄悄地,学生在努力计算,约2分钟后,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已经做好。并把他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大约又过了1分钟,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
师:不知你们的方法是否和我一样?为什么我比你们做得快呢?
生(得“第二名”的学生):老师,你的做法应该与我们的做法不一样,我感觉到我的做法已经很快了,但还是比不上你的速度。
师:其实老师不是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做的,而是利用平方差公式做的!(稍停)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4个题中自己去找一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当你找到规律时也就知道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各自独立思考。
……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四、 善待意外,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课堂中的思维则是师生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生生互相容纳的流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从而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意外”,有的教师可能会视而不见,不予理睬,也有的会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些都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意外生成点,把握教学契机,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做到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用心善待意外,让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