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平 魏卓明 柳 晔
摘要就庄浪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庄浪县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甘肃庄浪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371-02
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中东部,六盘山西麓,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山多川少,素有“九山一川”之称,是水利部命名的第1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县之一。总面积1 553.14km2,人口43万,农业人口占97.1%,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畜牧业是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而生猪养殖业长期以来在全县畜牧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从2007年4月以来,全国各地的肉价特别是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各级政府出台了关于稳定肉价扶持养猪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养猪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庄浪县的养猪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生猪养殖规模迅速扩大,饲养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县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为特点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始替代了“小规模,大总量”的千家万户养猪模式,“小区+大户”的产业化生猪养殖格局已初步形成。生猪养殖业是一种高风险、低利润的产业,易受政策、市场、自然环境、动物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庄浪县虽然在生猪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如何确保全县生猪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生猪饲养规模迅速扩大
2008年,庄浪县生猪饲养量达30万头,同比增长19.0%,存栏达14万头,同比增长26.1%,其中能繁母猪1.83万头,同比增长1.3倍,全年出栏16万头,同比增长21.0% ,生猪养殖业实现产值3.15亿元,农民人均养猪收入达170元。全县生猪存栏量和出栏率大幅提高,养猪业在农民增收中有着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
截止2008年底,庄浪县共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2处,其中3 000~6 000头的育肥小区7处,0.4~2.5万头仔猪扩繁小区5处,饲养二元母猪3 000头,12处小区全部投产后,年可繁供良种仔猪6万头,出栏育肥猪3.3万头,可带动发展50头以上育肥大户660户。目前已有1个养殖小区被确定为市级龙头企业,并积极争取省级龙头企业;其他几处也在积极申报中。在生猪养殖小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截止2008年底,全县发展生猪养殖大户3 000多户,其中年出栏10~49头的养殖大户2 479户,年出栏50~99头的养殖大户450户,年出栏100~499头的养殖大户28户,年出栏500~999头的养殖大户13户,年出栏1 000~3 000头的养殖大户31户。全县“小区+大户”规模化、产业化生猪养殖模式已初步建立。
1.3饲养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养殖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猪的饲养管理包括圈舍环境、品种、饲料、疫病防治和生产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它们是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庄浪县目前已建成的12处养殖小区都采用了兰州正大标准化养猪模式,实现了养猪生产圈舍标准化、品种标准化、营养标准化、猪群保健标准化和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化。所有养殖小区和部分养殖大户均实现了“同源引种、分段饲养、整进整出”的先进饲养管理模式,既能防止疫病的发生,又能充分发挥猪群的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据测定,小区内每头母猪年出栏商品仔猪可达20~22头;育肥仔猪从出生到100kg所需时间为140~151d,料肉比为2.4~2.6∶1。
2存在问题
2.1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我国的生猪生产历来呈现“波浪式”的发展态势,从2007年初到2008年底,庄浪县的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经历了生猪市场的大幅波动,大部分养殖小区刚刚建成就迎来了生猪市场回落的行情,其中在2008年6月建成的1处小区,购进育肥仔猪1 200头,育肥到10月出栏时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对全县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008年至今,新增生猪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已建成的部分小区也未能完全投入生产,甚至陷入资金困难的窘境。因此,有效增强养产业抵御生猪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县生猪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2疫病威胁依然严重
对于生猪养殖业来说,疫病风险往往大于市场风险。尽管庄浪县连续9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但疫病对全县生猪养殖的威胁依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占全县生猪饲养量60%以上的养殖大户和散养农户由于防疫意识不强、缺乏资金而造成疫病防控漏洞。此外,随着全县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运销而进出县内外的生猪数量逐年增加,给全县的疫病防控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威胁着全县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2.3生猪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庄浪县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县目前已建成的生猪养殖小区和部分养殖大户尽管在选址、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由于前期建设资金困难,所以在粪尿和生产污水以及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造上往往不能按设计规划标准进行,留下了污染隐患。更严重的是县内大量的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大户环保意识淡薄,在圈舍设计建造时根本没有考虑粪尿污水处理问题,从而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污水随意排放,对周围的沟道、河流、饮用水水源以及群众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发展对策
3.1引导生猪养殖企业或大户走自繁自养的发展模式
现代生猪养殖业包括猪的育种、父母代种猪繁育、商品代仔猪繁育、商品代仔猪的育肥以及生猪的屠宰加工等多个环节,在这一产业链中,商品代仔猪繁育和育肥最重要,风险也最大。无论是单纯从事仔猪繁育还是单独从事商品代仔猪育肥,其经济效益都完全依赖于生猪市场行情的变化。生猪生产过程和生猪市场变化的周期性决定了自繁自养的发展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生猪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对于庄浪县目前专门从事仔猪繁育的企业或大户可以考虑适当发展仔猪育肥,而对于专门从事仔猪育肥的生猪养殖企业或大户,也可以考虑适当发展仔猪繁育,逐步形成自繁自养的发展模式。
3.2建立健全生猪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生猪产业发展缺乏保障体系是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之一。对庄浪县来说,如何建立健全这一保障体系,对促进全县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落实好国家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扶持政策。其次,在积极利用国家对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的补助和奖励政策的基础上,省、市、县也应出台针对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小区)的补助和奖励政策,从而推动全县生猪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第三,在全面实施能繁母猪保险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行养猪业保险全覆盖制度,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猪饲养风险。第四,在2009年1月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出台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政府也应建立各自的生猪市场调控预案,以避免生猪价格过高和过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在江西省出台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实施细则(暂行)》中,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按照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将适时投放政府冻肉储备,必要时向城乡低保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发放临时补贴。当猪粮比价低于5∶1时,政府将对养殖户(场)进行补贴。
3.3切实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要解决疫病防控问题对庄浪县生猪产业的威胁,一是要提高养殖户的防疫免疫意识,牢固树立“有收无收在防疫,收多收少在管理”的养殖理念,可以通过加强对养殖户和普通群众的防疫免疫知识宣传与培训来解决。二是要加强全县养猪业防疫体系建设,在全县建成县、乡、村和养殖户的4级防疫体系,在县、乡、村分别配备一定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乡、村这2级,层层落实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并建立起全县动物疫病防控信息系统,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三是职能部门要加强全县生猪免疫、市场检疫监督、运销生猪的检疫检查特别是各主要路口装运生猪车辆的消毒检疫。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并定期检查预案的准备情况以开展预案演练。
3.4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养猪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庄浪县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广东省东莞市就曾因污染问题出台过“禁止养猪”的政策,虽然后来被取消,但足以说明养猪业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要解决好全县生猪养殖的环保问题,使全县生猪产业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生猪养殖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把解决养猪业污染问题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来抓。二是要积极申报和利用国家、省、市对生猪养殖以及农村环境治理的扶持奖励政策和专项资金以及农村能源和环保等项目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导和扶持生猪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发展“猪—沼—果”、“猪—沼—田”和“生态养猪技术(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等符合环评要求的生猪养殖模式。
4参考文献
[1] 陈继娥,李明柱.浅述铜山县生猪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92-93.
[2] 王辉.颍上县生猪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318,320.
[3] 綦颖,宋连喜.我国生猪生产的波动性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0):1-4.
[4] 王开聪,刘万洪,李培发,等.会泽县生猪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猪业,2008(8):30-31.
[5] 高和坤,柳丽,徐运芳.灌南县农村养猪状况调查与存在问题对策[J].国外畜牧业(猪与禽),2008,28(5):89-91.
[6] 陈会英,周衍平,孙世民.完善生猪业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4):1-4.
[7] 章雷.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J].猪业科学,2008(8):72-74.
[8] 常青,杨权良,陈伟兵.和田地区生猪养殖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J].新疆畜牧业,2008(6):30-31.
[9] 李家田,蒋祖鑫,涂英军.生态养猪的主要模式及发展措施[J].中国牧业通讯,2008(1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