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2009-06-25 11:13龚昌盛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4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龚昌盛

摘要分析了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提出保障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小麦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生产;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071-02

近年来,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尤其是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使得五河县小麦生产的面积和单产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约8万公顷,平均单产6t/hm2左右,甚至出现单产9t/hm2以上的高产田,使单产及总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目前小麦生产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现结合生产实践作以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1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

1.1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田的水利设施:桥、涵、闸、沟、渠、路以及机井等不但没有得到加强,而且原来的设施由于缺少必要的看管、维护,很多干渠、支渠等被1家1户的农民开荒种植,占为已有,使沟渠大都遭到破坏,处于瘫痪状态。而自从国家取消了农民义务兴修水利的规定后,单靠基层政府已无法象过去那样年年冬修水利。因此,当前农田(国家投资的项目区除外)基础设施为历史最差,小麦生产只能是靠天收,一旦遇到2009年这样的干旱条件,各级政府虽然高度重视,但往往是投入大,收效微。

1.2田块小,土地利用率低

土地承包时,为了搞平衡,好的田块、差的田块家家有份,结果造成田块多、地窄、面积小,而耕地时,户户都将土往田中间扶,使田块中间高,两边墒沟洼,不但易受渍害,并且地边的施肥量长期不足,土壤贫瘠,因此地边不但没有边际效应,而且小麦长势特别差,很难夺得高产。

1.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普遍,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

当前农村的劳动力90%以上都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弱、妇、幼,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致使正常的田间管理措施很难到位,遇到特殊的自然灾害,如2009年小麦生产前期干旱、后期穗蚜,以致部分田块绝收。

1.4有机肥源不足,土壤板结

当前喂猪养牛的农户越来越少,养殖业逐步向大户养殖小区集中。因此,农家肥肥源不足,而小麦收割后的秸秆大都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在田作物的生长主要依靠施用化肥来维持,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

1.5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关键技术措施不到位

乡镇农技部门的基层农技队伍很不稳定,部分人员被抽调从事计划生育、包村等项工作,部分人员从事农资经营工作,直接影响小麦生产关键技术措施的到位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5.1耕层浅,整地质量差。1家1户购买的小型农机具,由于动力不足(12匹左右),耕层一般都在12~16cm,耕层太浅,抑制了小麦根系发展和养分吸收,不利于小麦高产,而近2年流行的旋耕机,旋耕后未耙实、镇压,土壤疏松,易受冻害,抗旱能力差,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

1.5.2播量大,播种方式粗放。虽然五河地区实施小麦科技入户工程以来,通过示范户的示范、辐射带动,以及良种补贴供种时的限供政策,使得小麦的播量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的思想在群众中还是根深蒂固,小麦播量仍在225~300kg/hm2,而大播量撒播的现象也未杜绝,因此小麦出苗不均匀,根系深浅不一,基本苗较多,群体过大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1.5.3施肥不合理,肥效浪费现象日趋严重。在缺乏有机肥,只靠化肥的基础上,偏重氮肥、磷肥,轻视钾肥和微肥;施肥方式上侧重底肥、轻视追肥,甚至采取传统的“一炮轰”,追肥上重视返青肥,忽视拔节肥,同时,表施、趁雨撒施现象极为普遍,肥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1.5.4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不到位。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的现象,很难做到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预测,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农户大都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从众习惯进行病虫害防治,而当前农资市场个体户占主导地位,受利益驱使,往往推荐农户选用高利润的品种,结果是成本高、防效差。草害防治中,由于连续多年使用苯磺隆类产品,小麦田草相已发生改变,当前农户仍继续使用苯磺隆防治麦田杂草,导致除草效果差,还影响到下茬作物的正常生长。

2保障小麦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整合土地资源,加速土地有序流转

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外出务工成为主流,很多家庭土地处于半荒废状态,1家1户分散经营模式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势必要重新调整生产关系,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推行土地股份制、土地合作社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逐步向家庭农场、龙头化企业基地方面过渡,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土地有序流转是先进机械设施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以及种植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小麦生产也将因此迈上另一个新的台阶。

2.2增加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的基础设施直接体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才能彻底改变目前这种靠天收的状况。要探索资金投入新机制,整合项目资金,协调部门力量,采取有效机制和体制,调动多方投资积极性,可通过农田基建项目上报立项,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资金投入,保证市、县财政配套投入,同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原料基地,还要充分发挥群众建设的主体作用,发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决策,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投资投物,齐心协力,共同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好,从而确保小麦生产旱、涝保收,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要求。

2.3引进推广先进的机械及配套设施技术措施

结合土地的有序流转,逐步引进推广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耕整地、深松、旋耕、秸秆还田、施肥播种等),高性能的收获机械、节水灌溉机械、低容量喷雾植保机械等。其作用一是可改变当前小型机械动力不足、耕作层过浅的状况。以打破现有的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利用自然降雨,节药灌溉水,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作物产量。二是机械化秸秆还田,不仅可以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用量,达到蓄水保墒、改土培肥的目的。三是精量播种机械的推广可以节约用种,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匀、苗壮的目标。四是节水灌溉机械和低容量喷雾植保机械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机械的引进推广为小麦节本增效、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

2.4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沼气工程的发展既可美化农村环境,提供洁净的能源,又可解决农村有机肥源不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扶持农村的沼气池建设,建池国家有相应的资金补助。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及人畜粪便等放进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可用于炊事、照明,沼液、沼渣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为小麦生产提供肥源,缓解当前农村有机肥普遍不足的难题。

2.5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要确保基层农技站有相应的办公场所、有稳定的人员队伍、有必要的办公经费,做到有人干事、愿意干事、有能力干事,从而达到农技推广体系的完整性,确保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的到位率。重点抓好优良品种选择,播期、播量及精量、半精量机条播方式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的有效防治等的指导和培训,使群众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保障小麦生产按科学、合理、高效的模式操作,提高科技对小麦生产的贡献率,确保小麦生产高产、稳产、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