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

2009-06-24 03:08范华继
艺术评论 2009年5期
关键词:演唱者声乐歌唱

声乐教学的的过程,是进行声音训练、“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1]。然而,声音的训练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发声方法训练;我们要从艺术审美的高度来理解这个“声音”:首先,声乐的声音是歌唱的物质基础,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必须通过声音来表达和表现。其次,声乐的声音是一种艺术性、审美性的声音,它承载着演唱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和审美意识。“歌唱的声音,应包含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体现了人声美的艺术价值”[2]。概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追求要以音乐审美和艺术表现的需要为依据,声乐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培养内心听觉、建立声音概念的过程。

一、内心听觉的涵义

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理解,“内心听觉”是指主体“在内心进行的音乐活动”,[3]是主体以音乐审美经验为基础,以外部听觉对客观音乐音响的感知、记忆信息为材料,并与新的音乐客体相结合所产生的音乐意象。它一种类似于实际音响的“声音的构思和造型”,是主体对新的音乐对象的整体性的把握。

内心听觉作为一种内心的音乐活动,具有先导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纯粹复制,在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的同时,音乐内心听觉具备了先导与创造的能力”。[4] 我们知道,画家要画一幅画,必须先在头脑中进行画的构思、布局,包括画的主题、色彩、调子的明暗等。同样,歌唱家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也应先在头脑中想象好歌唱的声音形象,以至于自己仿佛“听”到这个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并努力使自己演唱的声音与想象中的声音形象相吻合,还要用恰当的声音色彩、力度、音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王福增老师说:“预先想好了再唱的音乐想象力,使歌唱家仿佛看到了自己要表演的人物的声音,这就叫内心听觉——一种声音的构思和造型”。[5]

内心听觉的作用,在于帮助演唱者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并通过声音概念来指挥和调控歌唱系统的发声机能。其作用的心理过程是,演唱者借助以往的音乐知识、审美经验,以大脑中储存的音乐听觉信息为材料,结合新感知的音乐对象(歌谱),预先在头脑中设计好演唱的声音形象,即听觉音乐意象。这个“音乐意象”包含着声音的色彩、力度、速度和音乐的思想、情感、风格等,是整体性的、先于外化真实音响的“内心的歌唱”。然后,内心听觉通过指导和控制发声机能,使之协调、统一地工作,发出与意象相符合的最优美的、动听的声音,并赋予“声音”鲜活的情感和灵魂。

内心听觉的训练,是建立正确声音概念的必由之路。教学中,发声技巧的训练是对歌唱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等发声机能的训练。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系列器官分别由不同组别的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等构成,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工作系统”。“系统”必须在准确的、协调统一的状态下,才能正常工作。这种协调统一,并不是某一组神经或肌肉的独立动作所能完成的。例如,在歌唱中如果过于紧张,歌唱的声音会剧烈抖动、飘忽不定,甚至出现音准和节奏的错误。这是因为紧张致使神经系统过于亢奋甚至紊乱,导致局部的肌肉运动无法协调工作。声乐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气息流动、放松、喉头挡气、打开腔体、声音要圆润等等。这些动作学生做起来很难恰到好处,或夸张、或不足,或相反。因为发声器官及其相关的神经组织不是可以十分精准地随意控制的。况且,老师不可能告诉学生“气息流动、放松、喉头挡气、打开腔体”等动作的标准尺度。只有头脑中有了正确的声音概念,再加以内心听觉的指导,歌唱者的呼吸、发声、共鸣等神经肌肉群才能够相互协调、统一运动,从而达到合适的状态。如此,演唱者便不用刻意去指挥某一呼吸器官或发声器官,也不至于造成局部的神经和肌肉紧张,这时发出的声音就可能是准确的。有了正确的内心听觉和自然放松的状态,发声、呼吸、共鸣等各功能器官就会下意识的协调配合,努力服务于大脑中想象的那个声音形象,发出优美的声音来。

二、内心听觉的培养

内心听觉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积累丰富的音乐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加强音乐理论学习和文化知识修养,拓宽视野,丰富音乐感知的手段。

1、丰富音乐听觉积累

歌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内心听觉的培养,声音概念的建立,有赖于丰富的听觉积累。沈湘老师说:“如何鉴别声音概念?两个字:多听”。[6]

第一,听录音,听名家大师的演唱。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聆听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拓宽音乐视野,积累音响素材,丰富音乐记忆,尤其要重视听赏名家、大师的声乐作品演唱录音。对声乐作品的听赏,要仔细深入,反复聆听,给学生恰到好处的讲解、分析和点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以及曲调的风格、特点,充分理解作品歌词的思想和意境;用心去感受、体验歌唱家们的倾情演唱,理解他们运用声音的技巧、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表现等,从而丰富学生对各种风格音乐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对歌唱声音的感受力。当学生对某一作品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再指导他们模仿歌唱家的演唱状态,想象那美妙的歌声是自己发出来的,并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让它与歌唱家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声音的意象,这是音乐内心听觉的基础。

第二,听内心,听自己演唱。内心听觉的发展,能够促进声音概念的形成,并对声乐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又促进了学生内心听觉的调整和完善。一般来说,歌唱技能的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发声基础训练和歌曲演唱教学。科学的发声是歌唱动听的前提和基础,优美的声音是歌唱动听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发声方法训练,如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帮助学生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技能。但光有好的声音,并不意味着就能唱好歌,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歌曲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歌曲的创作动机、手法,歌词的思想内容、情感,音乐的意境、风格特点等等。在演唱之前,引导学生想象和设计好歌唱的声音形象,包括声音色彩、力度、情绪、情感和表现风格等,形成丰满的歌唱听觉意象。然后,以这个意象中的“声音”来指导和调控真正的歌唱发声。教师可以把学生演唱的声音录下来,回放给他们听,指导他们自己分析、比较,研究自己演唱的声音形象与想象中的声音形象是否统一,音量的大小、音色的明暗、声音的张弛、呼吸的缓急和演唱的情感等表现是否恰当。这种“自我听赏”有利于学生对内心听觉的自我调节。

第三,听现场,互相聆听。一般来讲,声乐教学主要采用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协作式的集体课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聆听,能够促进学生内心听觉的发展和完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每个学生先在头脑中设计好歌曲的声音形象,想象用怎样的力度、速度、情绪和感情色彩去塑造此声音形象。然后,学生逐个登台演唱,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唱完后,大家一起来评析。评析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声音概念,即他人的演唱与自己想象的声音是否相吻合,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提出来大家讨论,有问题一同解决。越是这样,学生内心的听觉感知就越趋丰富,对声音的判断能力和发声机能的控制能力就会逐步加强,最终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

2、加强音乐理论学习和文化修养

声乐演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是对于声乐作品的整体性和创造性的再把握和再表现。但是,“由于表演主体的个性特征、学识修养、受教育程度及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在对表现内容的理解、认识和把握的过程中,自然显示出不同的理解和创造”[7]。现实中,嗓音条件好的歌唱者不计其数,但真正称得上声乐艺术家的并不多。很多演唱者热衷于歌唱技巧的修炼,却拙于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作品无法深入挖掘,导致演唱效果粗糙,缺乏深度和内涵,丧失了演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魅力。所以,内心听觉培养,必须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

歌唱的内心听觉意象是对作品的创造性和整体性的把握,这体现为演唱者必须将先前的音乐知识、审美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关于歌曲演唱的信息材料与新感知的歌曲内容相互结合,这就意味着“人的听觉感知能力不仅与听觉感知经验相联系,而且同某种特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知觉经验相关”。[8]换言之,演唱者内心听觉的优劣、声音概念的正确性,与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审美经验以及音乐理论水平等息息相关。

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准确的内心解读,体现为演唱者在知识和理论上的驾驭能力,即对作品谱面的曲式结构、歌词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关系、歌曲的情感基调等方面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这是准确的、创造性的演唱的前提。“声乐艺术表演过程的创造力,首先来自表演者对作品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9]

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音乐理论学习,如乐理、和声、曲式和音乐美学等等,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还可结合音乐欣赏,广泛涉猎音乐史知识,了解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等内容,使学生储备大量的音乐作品信息,为从整体上把握音乐作品作好准备。另外,要重视丰富的生活体验,提高文化修养,了解和学习其他姊妹艺术的相关知识,如文学、美术、电影等。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赏画,观戏,诵诗等,以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

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要坚持内心听觉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有了正确的声音概念,才能自如运用发声的技能技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的艺术表现中,才能使歌唱艺术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注释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第4页,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 俞子正等编,《声乐教学论》第4页,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3] 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 宋超,《音乐内心听觉原理初论》,《交响》2002年第一期。

[5] 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第3页,人们音乐出版社,1995年11月。

[6]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第71页。

[7]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第67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

[8] 同上,第53页。

[9] 同上,第67页。

范华继: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赵卓

猜你喜欢
演唱者声乐歌唱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在音乐演唱中如何进行心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