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环
理答,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效率,理答对于形成怎样的课堂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该如何积极理答,使课堂更和谐精彩呢?本文主要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理答。
一、正面直击——激励创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往往会给予激励性反应,以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教学。
[教学案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中的激励性理答。
师(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了楚王的幼稚可爱。了不起!
师(跷起大拇指):真是太精彩了。第一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读人家的文章,读人家的语言,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第二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刚才长篇大论,说晏子委婉地直指楚王的要害。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一
师(握住学生的手):我非常想和你较量一下。
窦桂梅老师给予学生的富有激情的、积极的理答,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的理答,既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眼里,这时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可信赖可交流的朋友,因而其思维就不会受到约束,表达方式也不会受到限制,课堂的和谐精彩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在一些名师的课堂中都能感受到宽松、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并沉醉于其中的课堂文化,为课堂中浓浓的和谐氛围拍手叫绝。这里面至关重要的一个“源头”,就是名师大家们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正面直击——激励性理答。
二、旁敲侧击——探问求发展
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一般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得比较多。它的主要方式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等。有时,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也可再提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
[教学案例]《父亲和鸟》教学片段。
指导朗读:“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师:谁愿意做那位父亲?
(生1很响亮地读父亲的话)
师轻轻地走过去,问:父亲是这样说话的吗?再读读这段话。
(生1很轻地读父亲的话)
师:真好,还有谁也愿意这样来告诉我们?
(师指名三位学生读)
师(俯下身轻轻地问生1):父亲这么小心,生怕惊动了小鸟,是因为……
生1:是因为小鸟还在睡觉,父亲怕吵醒了它们。
生2:是因为鸟宝宝还在做梦,父亲怕吵醒了它们的好梦。
师:所以,父亲轻轻地说,我们轻轻地读。轻点,再轻点,再小心点。
可以看出,教师创设了一个类似生活体验的情境,并积极运用探问,让学生对语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理答,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课堂灵动而和谐。
三、顺势一抹——转问挖深度
转问也是一种常见的理答方式。简单地说,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转问和探问一样,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
[教学案例]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生:请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话音刚落,个别学生就笑起来。这笑显然带有冷嘲的味道)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位同学是想考考我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写下来。(学生开始写话)
这样的顺势一抹——转问,真是一举数得。一是站在了提问学生的立场,让他摆脱了内心被冷嘲的阴影;二是激活、唤醒和调取了学生们的感性。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情感、直觉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感悟词语丰富的内涵。于是,抽象的词语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活的画面,然后又形成了一段段生动的文字。学生们将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刻画得生动而深刻。“尴尬”转出了“读写结合”的精彩,转出了滔滔不绝的和谐。
四、拨云见日——再组织究真理
再组织是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教学案例]《惊弓之鸟》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更赢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善于观察,是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
生:他能从飞得慢、叫得惨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说明他是一个打猎经验十分丰富的人。
生:我觉得更羸是一个残酷的人,因为他对这样一只受伤的鸟也不放过,硬是要把它吓下来摔死。
师:呀!你的观点真新颖,谁还想谈谈类似的看法?
生:是啊,我也觉得他是个没爱心的人,跟着魏王去打猎说明他经常猎杀小动物。
师:这个意见很有意思,老师为你的爱心而骄傲。
生:对,我也认为更赢没有环保意识,太不爱护小动物,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他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师:这个意见挺有道理,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的环保意识感到高兴。
《惊弓之鸟》这个历史故事的主旨是学习更赢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的本领,而非抨击古人淡薄的环保意识。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在学生的交流明显脱离课文主题时及时予以正确的理答,而是顺着个别学生的意见,鼓励其他学生谈谈类似的看法。这样的交流尽管很“人文”,是美其名曰的多元化感悟,但违背了文本的主旨,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教学这篇课文来说应该没有多大意义。这个教学片段启示我们:教师要以敏锐的感觉、独特的慧识、细腻的体察。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欠缺,及时予以点化拨正,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再组织,给予学生一个真理。
课堂理答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它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教材,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耐心倾听,慎重提问,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智慧理答;多运用积极理答,避免使用消极理答,我们的课堂定会和谐精彩。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心小学3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