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丽
我们在积极投身于课改的过程中,饱尝了甘甜与艰辛,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喜人的变化,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和研究体会,谈谈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学习,我快乐。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例如,教师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
误区之三: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我们要改变这些现象,需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教学资源要有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2参与操作,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组织丰富的数学游戏活动,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适时组织讨论,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注重联系生活,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创设四个氛围”是:民主和谐的氛围,生活数学的氛围,大胆创新的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3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4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学习充满着自信和希望,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没有很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顿令有的人一下子悲观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环节,我再三的摆事实,讲理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这些毛病是可以克服的,即使优秀的学生,也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只要克服缺点,消除不良因素,辅之于努力学习,成绩总会提高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点,高要求,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人手,平时提问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