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批评报道中的“把关”意识

2009-06-22 05:02肖立川
活力 2009年8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受众群众

肖立川

时下,新闻官司不断,常闻有媒体和记者被人诉之于公堂,为某个批评报道讨个说法。作为新闻同行不禁感叹:搞批评报道难!长期以来,各媒体对批评报道都很重视,在报道中都强调由记者、编辑到主任、单位领导的“三级把关制度”,目的是把住新闻报道的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和图像质量关。然而各媒体越是强调“把关”,新闻官司仍然不断,“报道遭封杀”事件接二连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媒体对批评报道虽有“把关”的过程,但却存在着重终审而轻采访、重编辑、主任的把关能力而轻一线记者的知道培养倾向。为取得高质量的批评报道,更应重视记者在采访一线的“把关”意识。

一、记者应是“把关第一人”

“把关”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大众传媒在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信息只有经过传媒的把关,经过层层过滤,才能传播给受众。根据这一理论,在批评报道一线的记者直接面对着受众包括批评对象,担负新闻素材取舍的任务,因而必须受到“把关人”理论的度量,是第一“把关人”。而目前一些媒体在“把關人”问题上,忽略了记者“把关人”的重要作用。由于编辑、领导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虽然很是努力,但批评报道仍出现不少问题,因此说现场记者如果没有“把关”意识,在报道中就很可能迷失方向,找不到本质东西,也把握不住素材的取舍以致产生报道失实乃至产生舆论误导的负面效应。由于记者在现场采访,对新闻事件有着最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其“把关”的作用是作为后期“把关人”的编辑、领导们无法取代的。所以树立记者在批评报道中的“把关”意识是传播的客观要求。记者作为第一“把关人”,在批评报道中到底应当把好哪几关呢?我们经过10多年的时间,认为应当把好“政治(政策)到相关”、“选(题)材关”、“事实关”和“法律关”。

二、批评报道应注重政治导向的“把关”

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批评报道首先是要选好题目。批评报道是媒体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揭露、抨击,促进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批评报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不能只是图一时之快。

要搞好批评报道,记者首先应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反映舆论不是被动、消极的,反映什么,多反映、少反映都是有选择的,报道什么,如何报道更是一种选择。这是因为对于被报道的新闻事件(人物),旁观者的叙述是有选择的,记者采访、筛选、协作、拍摄也是有选择的,而受众从传媒上阅读收看新闻,一般都是经过选择的报道。在批评报道事实(事件)的选择中,记者的选择是第一关,应当考虑站在什么立场、什么角度去做新闻批评报道,怎么写,达到怎样的效果。因此记者在批评报道中,如何把握政治导向,就决定了批评报道的成败。

记者明白,搞批评报道,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不是为了展示和渲染腐败落后现象和阴暗面,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要充分显示党和人民克服消极现象的决心,给人以勇敢和希望。从纷繁的社会变革中挖到真正有价值的批评新闻,切不可一有群众报“料”反映,就不加思索地赶去报道,只讲“为民请命”,不讲党性原则,不讲大局意识。

以下是记者在开展批评报道时容易出问题的几种情况:

1.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似懂非懂;

2.对全局情况把握得不太准,看不太清;

3.当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某种错综复杂情况;

4.对某些新闻背景不甚了解;

5.对中央、省、市对某件事的决策态度不清楚;

6.感情用事。以感情代替思考,自以为是,把宣传纪律置于脑后。

三、要注意把好“选材关”

新闻报道是一种有选择的事实报道,批评报道同样也如此。如何搞好批评报道,把住选“材”关十分重要。批评报道要对准党、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对准那些违反党的政策和国家法规,违背公认道德标准的人和事,还应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比如当前党和政府大力反腐倡廉,我们就要适当选择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或关心的腐败或违纪违法的反面典型给予曝光。这样既配合了中心工作又反映了群众呼声,获得“双赢”效果。

在批评报道选题上,记者“把好选材关”、找准问题、把握好报道分寸、掌握好“度”,是至关重要的。记者要站在大局的利益上,替群众说话,站在党的立场上,帮助有关部门克服缺点,让百姓真正地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这样批评报道,群众欢迎,领导也会肯定。

四、要注重对事实的“把关”

在开展批评报道中,记者要把握事物本质,弄清是整体真实还是个别真实,是本质事实还是表面真实。切不可先入为主,带着观点看问题,被假像牵着鼻子走,更不能为“抢”新闻时效性而轻视了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在采访“把关”中要注意在报道事件问题时,还要认真了解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能否处理解决,要作方方面面的调查了解。还应注意避免随意下结论。

批评报道的根本原则是用事实说话,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于事实。这是批评报道的生命所在。因此,记者要对事实负责,不能夸大、缩小。□

(编辑/梁永安)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受众群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走近内心走向爱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十八大以来反腐制度化研究
曲艺受众分析
凤庆县总工会:慰问困难职工、劳模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