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宁
[摘 要]“民生新闻”为地方新闻媒体寻求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重新确立了新闻在电视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对电视领域的娱乐风潮进行了有效的突围,改变了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但近年来民生新闻暴露出的趋同化、庸俗化等问题开始限制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分析民生新闻存在的误区。
[关键词]民生新闻;误区;同质化
民生新闻的产生无疑是给长期盘踞中国电视的会议新闻、官本位新闻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民主之风。由于在报道所谓的重大新闻方面,城市电视台处于相对的劣势,很难与中央电视台具有垄断性的实力向抗衡,城市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上,只能寻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广泛表现当地生活特色,甚至直接为民众排优解难。因此地方电视台为抢占市场,纷纷推出民生新闻节目来争夺受众的眼球,在黑龙江就有《新闻夜航》、《都市零距离》、《都市发现》等多档民生新闻类节目。然而过度拥挤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使得各个频道之间竞争激烈,导致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民生新闻在现阶段逐渐走向煽情和猎奇的怪圈,呈现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1.报道题材同质化
因为各个城市频道所处的城市环境相似,同城媒体的取材存在很多雷同,不仅重复现象多,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也大同小异。现在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部分内容不外乎天灾人祸、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管理部门乱收费等日常琐碎的生活,新闻题材狭窄而且有很多重复,使得题材丧失了应有的多样性。栏目题材内容的大量雷同不仅暴露出记者报道视野的狭窄,而且容易给受众造成一种模式化印象,无法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报道也就容易流于浅层表现。“各媒体对报道的题材所采取的手法基本接近,主持人‘调侃、‘幽默的风格并无本质区别。这样就形成了民生新闻刚刚摆脱了传统新闻取材跟风问题,表现形式说教格式,又掉入了另一种更为狭小的精神产品的竞争空间。”
2.一味追求时效,缺乏报道深度
新闻传播贵在及时,节目力求最快的速度播出,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只顾及寻求短平快的效果,节目往往显得琐细,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挖掘。例如,《都市发现》就曾多次报道过有关于房屋装修抵押金的问题,但很多报道都是停留在表面,只是为个别居民索回了抵押金,却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为什么国家明令禁止收抵押金而各小区物业却不约而同的收取?相关部门是如何监督的?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由哪个部门负责等等,这些问题都没解决,甚至没有涉及。下次再出现类似的事件依然是作为个体的来报道,依然只是追求快速而不去深入采访。那些无止境堆砌日常生活琐事,像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噪声扰民、车祸、邻里纠纷、商品质量投诉等等,报道止于表层,没有为观众提供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服务,而仅仅满足于表面信息的告知,久而久之,观众必然会失去兴趣和信心。
3.缺乏对问题连续性的关注
民生新闻关注的焦点在于市民身边的事情,但是这种关注往往只是表面的,对于问题发展的持续性并不够。例如哈尔滨《都市零距离》有一期节目,讲的是父亲寻找女儿的故事,当时很多人纷纷献策,寻找这个丢失的女儿,但是后来这个女儿有没有找到却没有了下文。像这样的例子数不盛数,观众不仅希望看见那些天天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更希望看见这些事件以后是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缺少持续性的报道,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电视媒体的浮躁,记者们更喜欢表现“冲突”,捕捉足够“刺激”的画面和富有“悬念”的故事,这些成为民生新闻的制作法宝,而对于冗长的、无头绪的问题解决过程,电视媒体没精力也不愿意做“没有冲击力”的新闻。我们的媒体不应该仅仅以报道为目的,更应该把目光更多的注重在事件发展上,对于新闻事件的完整交代,是新闻报道的分内之事,这样才会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也才可以实现 “关注民生,人文关怀,本色表达”的初衷。
4.电视民生新闻的庸俗化
电视民生新闻在风格上彰显平民化、通俗化,就是用老百姓的语言,用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做新闻,进而起到警世人、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但是,有个别的民生新闻错误的把通俗化等同于庸俗化。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一味地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对那些婚外恋、奇闻趣事、凶杀暴力的新闻大肆的宣传,更有甚者 ,甚至于炒作花边新闻,媚俗化倾向严重。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媒体、对受众、对社会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实,民生新闻的选题、报道形式与手段是丰富多样的,把握好宣传的度和渲染的量需要从业人员正确理解和灵活把握,要因题、因时、因事而异。一味突出题材的个别特征,其效果不但适得其反,民生新闻的健康状态也会受到损害,实不可取。“记者手中的笔应该是会思考的笔,不仅应该及时反馈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表达群众的呼声,而且还要反映群众生活中的真善美,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民生新闻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群众生活。”
5.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化
民生新闻是新闻报道平民化的生力军,它也就很难避免与平民化取向伴生的消极影响。有学者称:“平民化取向和电视受众理念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变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泛化和软化,二是新闻报道在追求刺激性和煽情上有抬头的之势。”这两种倾向可以用来揭示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对电视民生新闻而言,它的受众就是普通的人民群众。由于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存在着差异,理性判断的能力各有千秋,民生新闻的这种娱乐化的表现势必会对观众造成不良的误导。那么,民生新闻报道是不是不应该“软”呢?民生新闻的本质要求了他在题材选择、报道方式上区别于传统的新闻,要求“软化”,但是这种“软化”是要有尺度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亲民就降低了新闻媒体本身的要求。如何把握这种尺度才是媒体应该关注的焦点。
民生新闻在选材上还是应该以正面新闻为主,展现社会美好的一面,倡导监看和谐的水会道德与秩序。而在揭示社会黑暗的时候,更应该注意挖掘新闻背景,剖析原因,从而对此进行理性分析与探讨,让观众能够理性、冷静地看待处理问题。在报道方式上,要在亲民路线的基础上把握好报道的尺度,既要做到亲近普通群众,又要区别于低俗的娱乐化的花边新闻。
民生新闻的发展已面临一系列的瓶颈问题,清华大学教授陆地曾指出:从理论上讲,一个栏目无论怎么发展,无论怎样努力,终究有一个理论的顶点,升到理论顶点的时候,如何不使这个顶点变成一个角,而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上面滑翔维持较高的点,这将考验我们传播者的智慧。□(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