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继艳
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一大自然灾害,如何防止森林火灾已成为世界备加关注的课题。为了解决森林防火问题,国内外已经采取了很多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即选择生物防火树种,可有效阻止林火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人们寻求和探索出的提高林火控制能力的措施和最有效的途径——绿色防火。绿色防火是指绿色植物(主要包括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通过营林、造林、增补、引进等措施来减少林内可燃物的积累,改变防火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的难燃性和抗火性,同时阻隔和抑制林火蔓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防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防火树种的相关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利用防火树种构成的防火林带也会成为一道道“绿色长城”,对森林防火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防火树种选择的依据和标准介绍如下:
(一)树种的化学成分
由于不同树种的化学内含物、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由不同树种所形成的林分(带)在抗火、耐火及阻火性能上也存在相应的差别。通常要从含水率、木质素、粗脂肪、灰分、苯乙醇抽提物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但这些因子也都是随土壤、气候或遗传因素而变化的。乙醇提取物和灰分含量随季节有所变化,也因树种而异。枯落物随着腐化过程,灰分含量也发生变化。森林枯落物的灰分为活可燃物的2~8倍。树木的叶子和小枝的含水率对于火行为有重要作用。叶子的含水率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干旱条件下,含水量会降低,即使水分充足,在一天中也有变化,一般在中午含水量降低。针叶树春天和夏初时含水率最低,这样火灾来临的时候就很容易燃烧,落叶阔叶树和灌木在春季含水率最高,这个时候就有一定的抗火性。生长的林木都含有—定的水分,例如黄檀、青檀、栓皮栎等380℃的高燃点树种,含水率也达30%以上。一般燃点高的树种,因其燃点较高,又含一定水分,能使原有火势变小,蔓延速度减缓,便于人工扑灭。
(二)燃烧性、抗火性和耐火性
燃烧性指不同树种着火蔓延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快慢,一般可分为易燃、可燃和难燃3大类。抗火性和耐火性前者指树种对火的抵抗能力,一般可分为抗火性强、中、差3个等级。树木的抗火性由燃烧性和生物学特性等因素所决定,而耐火性指树木经过火烧后的萌芽能力。树木地上部分被火烧死后,但若树种萌芽或根蘖能力很强,地下萌芽条又很快萌芽,使生命得以延续发展。因此,在挑选防火树种时要充分考虑树种的这些特性进行选择,此外,选择防火树种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比如,有的树种适合在南方栽种,且抗火性较强,则可以作为防火树种进行培养,比如木荷则是南方最适于的防火树种。如大兴安岭林区首选的营造防火林带树种为兴安落叶松, 其次是灌木柳、白桦、毛赤杨等树种, 而应避免采用云杉和樟子松建立防火林带。除了这些指标,抗燃时间是衡量树种抗火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应树种抗火性的直接体现。如选择抗燃时间较长的红花油茶和广玉兰,而避免选择抗燃时间极短的马尾松或抗燃时间较短的柏木和杉木等。
(三)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栽培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燃烧性和抗火性。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特性、树冠浓密程度、叶片大小与质地、树皮的厚薄、自然整枝和萌芽力等;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如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特性、树种萌发能力以及凋落物的性质等直接影响树木的燃烧性。生态学特性包括适应性、耐荫性、耐湿性等。栽培特性是选择种源丰富,栽培容易、成活率高、速生等性状优良的树种,应选择难燃、抗火、常绿、树冠浓密、适应性强、生长快的作为防火树种。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防火树种的选择必须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防火树种要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各地采用的树种虽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的地区内,可用相同的树种,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它的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最佳效益。在实际选择时,防火树种不仅要有良好的抗火性,还要具有耐火性和较强的适应能力。防火树种的适应性强,才能在山脊贫瘠地带生长良好,从而形成良好的林带和林分结构,有效地发挥阻隔火的作用,树种的繁殖更新、造林成活难易等特性也决定着它在实践上的推广与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防火树种的依据可概括为:一是抗火性强、含油脂少、不易燃烧、阻燃性强的树种;二是根深、皮厚、枯落物易于分解、坚硬抗火性强、含水率大的植物;三是常绿、栽培容易、生长速度快、郁闭快、树冠浓密连续、生态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
(编辑/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