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师魂

2009-06-22 06:55周安平
中国报道 2009年6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士官黄埔

周安平

身受日本士官学校和保定军校双重熏陶的蒋介石,在创建黄埔军校之际,自然沿袭了两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作为国共合作的产物,苏俄以及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建设也产毕了重要影响。

85年前的1924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位于广州东南的黄埔长洲岛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一个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的镜头。孙中山正在给台下的数百名黄埔师生训话,一身戎装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侍立在侧。蒋介石军容严整,严肃地望着台下这群激昂的青年近卫军。他也许在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而兴备,也许在幢憬随后的岁月中,自己亲自指挥这支朝气蓬勃的军队廓清寰宇。但此时的他未必能想到,在孙中山意外病逝之后,他能够凭借这支自己亲自缔造的新军,宾服四海、冠冕天下;他未必想到,日后黄埔弟子能够后来居上,成为左右民国军政大势的主导力量;他也未必能想到,在培植和缔造自己的御林军的同时,也为自己日后的劲敌共产党人造就了许多栋梁之材。

而这一切绝非始于军校成立当日。日本士官学校:黄埔教范源起

太湖之滨的湖州自古盛产蚕丝。当地许多大户人家均以经营丝绸业为生。住在学前街谷治堂的陈家也不例外。1891年,当家人陈延佑去世之时,湖州陈家逐渐衰落,陈延佑的三个儿子,长子其业时,午_20岁,其美15岁,其采只有11岁。

三子其采天资勃发,16岁便中秀才a此时,列强加速了瓜分中国的行动,时局紧张,赴国难成为燃眉之急。陈其采遂准备投笔从戎。1898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学习军事的留学生,18岁的陈其采入选。1900年,经过实习,陈其采乒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3期学习。1902年,陈其采以第一名成绩毕业。

回国后,陈其采将在日见闻讲述给二哥陈其美,其美深为所动,也于1906年赴日本留学。其间,他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初,陈其美与黄兴并称孙中山的左右股肱。

与陈其美同年抵达日本的还有一位浙江老乡蒋志胤蒋志清结识陈其美后,深受其反清思想的影响。同年末蒋志清回国,并于次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炮乖卜o1908年眷,蒋志清再度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其间由陈其美引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13师团第19联队实习。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志清受陈其美指派,潜回上海率先锋队参加光复浙江之役。随后,他在已出任沪军都督的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是年,蒋志清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同月,陈其美令蒋志清刺杀孙中山的政敌陶成章。两个月后。蒋惠清再次赴日,并创办了《军声》杂志。此后,蒋志清便以自己在该杂志上的笔名“介石”为字。于是,蒋志清这个名字渐渐淡去,蒋介石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1916年5月陈其美遇刺身亡,其灵堂设在蒋介石的寓所。陈其美身后无子,蒋介石遂格外照料其大哥陈其业的两个公子,这二人便是日后与蒋介石等并称为“四大家族”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陈其采、蒋介石等当年均选择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可见当时该校在中国的影响。虽然依照办校宗旨,该校只是培养初级军官,但近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陆军元帅烟俊六等,大将松井石根、梅津美治郎、多田骏、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等,无一不是双手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战犯。

“中国三杰”之蒋方震

在陈其采之后,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29期、1600余人留日士官生,陈其采这些师弟中的许多人成为清末民初以及民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如蒋方震、蔡锷、阎锡山、何应钦、孙传芳等。其中,蒋方震日后在军事史学界被尊称为“兵学泰斗”。

蒋方震,字百里,1901年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1905年,以步兵科第—名毕业。其同期同学有许崇智(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粤军总司令,是孙中山的主要军事助手。许任粤军总司令时,其盟弟蒋介石为其参谋长)、蔡锷、孙传芳、阎锡山和程潜。

在众多同学中,蒋方震和蔡锷、张孝准因成绩出众,并称“中国三杰”。毕业典礼上,蒋百里荣获日本天皇颁赠的“神圣之剑”,这不仅使日本同学为之惊讶,更因中国留学生超过包括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在内的日本学生而令校领导尴尬,士官学校遂决定此后“把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分隔开来”,以免类似尴尬局面再出现。

蒋方震学成回国之后,于1912年被袁世凯聘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德国思想:现代军事“祖师爷”

其实,陈其采们本可以不必屈尊到日本这个“虎狼之邻”来留学的。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同样面临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分刺深受“鸦片战争”和“黑船事件”之辱的两圆。都被迫选择了改革图存之路,这就是在中国和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可惜的是,虽然起点相同。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日本主导改革的是一个17岁的少年天皇,而把持大清最高朝政的则是一个年迈的、视权力为禁脔的老太太。这就决定了两国改革方式和目标的根本差异。“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全面西化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改革的重点是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而“洋务运动”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且半途而废。慈禧太后们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体制改革。主张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军事改革方面,中日两国均曾以德国为师。德国作为西方列强之一。不仅军事实力在世界上屈指可数,其军事理论和教育更为世界交口称誉。德国著名军事零克劳塞维茨和毛奇等的军事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了世界军事史,前者的《战争论》自不必说,后者的“闪击战”理论日后被希特勒用于实践,令苏军和盟军吃尽了苦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幂仅向德国派遣大批军事留学生,而且还向卑斯麦和毛奇请求派德国军事专家到日本协助建立军事体系、培养军事人才。可以说,“明治维新”后所建立的日本陆军完全照搬普鲁士陆军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日本军队也由此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具实力的一支虎狼之师。当然,与其老师德国军队相比,两者的实力还是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据说,纳粹军事专家在观摩了日苏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之后,评论日军无论是装备还是战术水平均停留在一战之前。但就是这样一支令德军不屑一顾的军队,在抗战之初却打得中国军队毫无招架之力。

而在一水之隔的大清,当时无论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北洋军,还是两江总督张之洞在江宁编练江南自强军,两支新

军均聘请德国军人担任顾问,所有的教范、操典都按照德国军队模式训练。以著名的北洋水师为例,北洋水师从教官、装备、操典、条令一直到战术,都深受德国影响。清廷不仅聘请德国人担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该水师一半的舰只也购自德国,其中“定远”和“镇远”这两艘主力舰就是德国制造的装甲舰。当时北洋水师的实力要远强于日本舰队,可惜由于清廷的黑暗腐败,即使是这样一支劲旅也被毁于一旦。政治和体制上的黑暗和落后注定了军队的命运。

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朝迅速被日本抛在了身后,最后不得不屈尊向昔日的学生派出了陈其采等首批军事留学生。但德国军事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却始终没有中断。蒋介石在二三十年代长达十年的“安内”和“攘外”征伐中,曾聘请了多达135位德国军事顾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有德国“国防军之父”之称、曾在一战的废墟上重建德军的前德国陆军总司令塞克特将军。中共也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只不过这位一度是红军太上皇的李德却差点将红军带上不归之路。

保定军校:黄埔的“准前世”

以德国陆军教育体制为范本的日本士官学校不仅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许多项尖的军事人才,也影响了清末民初的中国军事教育体制。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讲武堂等均仿照日本士官学校的学制建设,许多教官也是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保定军校先后任职的八位校长中,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就有五人。陈其采回国后在主管全国新军的同时,曾兼任保定军校前身陆军速成学堂的监督,其时,蒋介石是刚刚入学的炮科新生。

保定军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千名将军,最著名的有昊佩孚、孙岳、孙传芳、蒋介石、叶挺、张治中、傅作义、顾祝同、陈诚、白崇禧、薛岳……

身受日本士官学校和保定军校双重熏陶的蒋介石,在创建黄埔军校之际,自然沿袭了两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他甚至不惜各种手段罗织两校的毕业生来黄埔执教。如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之际,校长蒋介石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给云南讲武堂发电,调讲武堂的步、骑、炮、工四个主要兵科科长刘跃扬、林振雄、王柏龄、帅崇兴及部分毕业生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协助创办军校。这四名兵科科长兼主要教官到黄埔后,都委以重任。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更是被蒋倚为教学上依赖的骨子。从1924年5月黄埔建校始,到1928年3月6日全校迁往南京,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在黄埔效力的保定生即有178人之多,除蒋介石本人外,主要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

李济深,教练部主任,1909年入保定军校;

邓演迭,教练部副主任,教育长,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校;

王柏龄,教授部主任,蒋介石在保定速成学堂时的同学;

顾祝同,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军校教导团营长,保定军校6期步科毕业生;

张治中,军校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第3期入伍生总队上校总队副、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保定军校3期步科毕业生;

刘峙,战术教官,保定军校2期步兵科毕业生;

陈诚,教育副官、炮科特别官佐、学生队区队长、队长,保定军校8期炮科毕业生:……

作为国共合作的产物,苏俄以及共产党人对军校的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建校之前,孙中山专门派蒋介石和共产党人张太雷等率团去苏联考察。军校还聘请苏联加伦将军担任顾问团团长。此外,军校总顾问、步兵、炮兵、工兵以及政治顾问均由苏联人担任。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也担任了军校的重要职务,如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以及担任教官的熊雄、恽代英、聂荣臻等。中共还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军校学习,当年著名“黄埔三杰”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其中的蒋先云和陈赓即为共产党人。

甘载大革命:数黄埔风流人物

由于苏俄和中共的影响,黄埔军校在初期建立了革命的宗旨,这可从1924年的军校校歌中反映出来: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妆花,以校做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可以说,是苏俄和共产党人帮助孙中山和蒋介石把黄埔军打造成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新型革命军队。

在日后的军阀大战、抗日战争和国共之战中,蒋介石培养的黄埔弟子逐渐担当起大任,如胡宗南、杜聿明、戴笠、关麟征、黄维等等,其中虽然只有胡宗南一人荣膺上将军衔,但他们却掌握了战区以下各级实权。而他们保定军校的师辈们,虽然许多人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也有许多人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陈诚,后升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军政部长、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副总统”;

顾祝同,这位“皖南事变”的元凶,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张治中,后升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军委会政治部部长、西北行营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1949年初春,作为国民政府首席谈判代表与中共谈和,后脱离国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刘峙,后升任战区司令长官、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徐州“剿总”总司令:

周至柔,后升任空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黄埔军校在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的同时,也为国民党日后的对手共产党人培养了许多军事骨干,如林彪、徐向前、左权、陈赓、许光达……黄埔军校随着国共分裂也结束了其黄金时期。“七一五”汪精卫开始清党后,武汉分校几乎整建制地改编为军官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此后,作为毛泽东的主要助手,黄埔二期生卢德铭作为总指挥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而当年在校期间默默无闻的林彪、徐向前等黄埔生,更是在日后国共对抗的战场上放射出异彩,屡屡让自己当年的师长或师兄弟威严扫地、颜面无存。直至将蒋校长等送上了凄凉的台湾岛。这一切恐怕非军事能力的强弱所能解释。

抗战爆发之后,黄埔军校迁往成都。1949年12月,解放军第18兵团在司令员兼政委、黄埔一期生周士第的统率下,先歼灭了其黄埔同期同学胡宗南的主力,继而与友军解放了成都。

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25年的历史,迁往台湾。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士官黄埔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定向培养女兵士官教育管理要突出“四心”
论新时期士官院校教学改革
咱是士官
我院成立士官学院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