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粽子飘香时

2009-06-22 09:38刘高伟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9年21期
关键词:蜜枣粽叶粽子

刘高伟

导语:

民歌唱得好:“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抛粽子,赛龙舟,以歌当哭,是华夏儿女永远的思念;插菖蒲,烧茱萸,以求平安,是普通百姓美好的祝愿。

选文1

母亲的粽子

赵青新

端午节又快到了,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端午节回家时的情景。

去年的端午节前夕,我抽空回了一趟老家,帮母亲收麦栽秧。由于工作繁忙,好久没回家了,那次见面,猛然觉得母亲又见老了许多,心中一阵酸楚。饭桌上看见母亲抖着筷子,三番两次夹不住一片菜叶,我更是愧疚,原来母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我这做儿子的居然不晓得。我唯有趁着在家的日子,多做些农活,帮母亲减轻负担。

转眼间,假期就要结束了。我对母亲说:“妈,明儿我要回去了。您以后干活悠着点,等我回来做。”母亲说:“哪能等你来做,你工作多忙呀,回家一趟也不容易。”顿一顿,母亲期期艾艾地开口:“不能在家多住几天吗?等过了端午节再走?”我眼角一酸,赶紧打断母亲:“妈,不能呀!上班哪能随便请假?”母亲无语。

第二天,我早早就醒了,闻到了房间里一股粽叶的清香。起身去寻,厨房里透出微黄的灯光。推门,见母亲正在灶前忙碌着。看见我,母亲笑一笑,说:“新,妈昨夜包了几个粽子,你带一些回城去。锅里的这几个,我煮好了,你等会儿吃了再走。”看着母亲布满血丝的双眼,我心里热热的,嘴里却一个劲地埋怨母亲:“妈,这粽子又不是什么稀罕物,城里多得很,再说您手又不好,您……”母亲连忙打断了我的话:“我知道,可是城里的粽子哪里有妈亲手包的好吃,那馅料也不知道新不新鲜……”我嗓子眼发紧,只好坐下来,拿一个粽子,低头去剥。

正吃着粽子,母亲拎来了一个蛇皮口袋。母亲解开袋子,絮絮叨叨地交代我:“这里面有三种粽子。妈给分成了三个小口袋,妈不会写字,又怕你到时候弄混了,妈在每个袋子里都另外装了一个小纸包。那个放了片咸肉的,是肉粽子,孙子爱吃;大红枣的,媳妇吃了可以补血气;你胃不好,不要吃太黏的东西,我给你包的是掺杂了粳米的粽子,纸包里就搁了几粒米……”

听着母亲絮叨的嘱托,接过沉重的蛇皮袋子,我的眼眶湿润了。

(选自《长河晨刊》)

美文点读:

这是一篇极有特色的母爱赞歌,虽说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古今中外描写母亲的文章可谓是灿若群星,但这篇文章却因独特的风格和浓浓的亲情而别具一格。作者以促膝闲谈般的口吻慢慢引导你进入文章,读后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并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阅读思考:

1.文中写“饭桌上看见母亲抖着筷子,三番两次夹不住一片菜叶”的作用是什么?

2.“母亲期期艾艾地开口:‘不能在家多住几天吗?等过了端午节再走?”的原因是因为农活还没做完吗?请简要分析。

3.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请说说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最感动,并说明原因。

选文2

又是粽子飘香时

叶安然

往昔,当江南的黄梅细雨与大地缠缠绵绵难舍难分的时候,端午就这样不知不觉走进了千家万户。骤然间,城市农村,大街小巷,都氤氲着粽叶清香。

我们家境贫困,母亲为了省钱,总是天不亮就到长江边上去打粽叶,然后带着一身泥水赶回家把它们一一晒干。等到端午节的前夜,母亲吃完晚饭便早早地把打来的粽叶煮熟、浸润,再捞起早已浸好的糯米,放入几把家里剩下的红豆,这样经过母亲一双巧手的摆弄,一只只精致玲珑的粽子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了锅里。

母亲煮粽子从来都在夜间进行,母亲说煮熟一锅粽子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而白天对于她来说永远是短暂宝贵的。于是,常常在端午节的前夜,母亲独自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着。等到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屋子里已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粽香味,而这股香味让我们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迫不及待地奔进厨房,狼吞虎咽地扫荡着刚刚煮熟而香气四溢的粽子。有时候,母亲为了给我们一个惊喜,还会在锅中放入两个家里好不容易省下的鸭蛋。看着它们热气腾腾地躺在碧绿的粽子间,我和弟弟兴奋得又是蹦又是跳,不用说,它是我们唇齿间最最美味的早餐了。

后来,我们的生活渐渐好了些,过端午节时,母亲便舍下了红豆,特意到商场里买来了蜜枣。于是,当我们咬开粽子时,涌入口中的不仅仅是满口的清香味,还有一股甜甜的蜜枣汁,让我们的胃口又大增了不少。看着我们一副狂风扫落叶的模样,母亲总慈爱地站在我们的身后,不断提醒着我们吃慢点,怕一下子噎着了我们。

我是爱吃粽子的,所以每当母亲包粽子时我总爱蹲在一旁仔细观察。有一次趁母亲有事走开时,我照着母亲的动作试着包了一只,没想到也同样玲珑可爱。当母亲看到我包的粽子时,她竟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从此每当端午节这天,村上议论最多的就是叶家的丫头好聪明,这么小就学会包粽子了。而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更是分外甜蜜。

后来,我们都工作了,成了家,过端午节时也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在商场里买到各式各样的粽子。但母亲总是对此嗤之以鼻,她把商场里的那些粽子称作绣花枕头,中看不中吃,远不如她包的新鲜有韧劲。所以每当端午时,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去长江边上打粽叶,给我们包粽子,然后,煮好了大老远地给我们捎来。

今年,还没到端午节,母亲就早早给我打来电话,说不要买粽子了,她已经买好了咸肉和蜜枣,准备给我们包咸肉粽和蜜枣粽,还说她腌渍了一些鸭蛋,会和粽子一起煮着给我带来。

母亲的话似乎还在耳边萦绕,而此刻,一大包还带着余温的粽子却已经放到了我家的桌子上,呼吸着满屋子的粽香味,我仍像小时候一样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香香地嚼着。恍然间,我仿佛感觉到母亲此时正微笑地站在我的身后,慈爱地注视着我,我的心头不禁一热,眼泪霎时涌出了眼眶。

(选自《江阴日报》,有删改)

美文点读:

母亲的慈祥,母亲的大爱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中又一次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篇文章以不同时期所吃的粽子为明线,以生活水平的悄然变化为暗线,为我们展示了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疼爱。一个小小的粽子,它是浓浓亲情的体现,是母亲大爱的见证!

阅读思考:

1.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分别写了母亲天不亮就到长江边上去打粽叶,请说说这两次打粽叶的原因是否一样?

2.“看着我们一副狂风扫落叶的模样,母亲总慈爱地站在我们的身后”,请联系全文,发挥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我的心头不禁一热,有一种东西霎时涌出了眼眶”,请说说是一种什么东西涌出了眼眶?作者为什么会这样?

选文3

粽子情结

尤今

每当燕子轻盈地剪开冬的帷幕之后,我们便开始期盼着那细长的苇叶儿快快地生长。

每当布谷鸟快乐地站在枝头欢唱时,我们便开始在外婆的组织下进行一项快乐的劳动——采芦苇叶。

每年的端午节,是住在吴滩的外婆的大忙季节。

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就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买葡萄干,拣蜜枣。午饭后,外婆就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像小山一样高的粽子。外婆包出来的粽子特别漂亮,每一个都是那样清秀,就像她那灵巧的双手。

天刚上黑影儿,她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夜不眠,守在旁边,不断往火堆里添柴,往大锅里加水。垂在耳边的花白的鬓发,因汗湿透,火光一照,亮晶晶的,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而那一刻,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股专注而执著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农人。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的香味中醒来时,天已经泛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

外婆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一次又一次地抹去后,继续着她的守望。

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

把粽子从锅内提出来,摆晾,然后,平均地分成几份,搁进竹篮里,外婆整天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回家,一路上,我们就成了最骄傲的“天鹅”,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丝丝缕缕地洒满了乡间的小路。

外婆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黏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她,总学不成。

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外婆的粽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别人没有她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

(选自《阜阳日报》)

美文点读:

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外婆形象。作者用白描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外婆从采芦苇叶开始,到开始煮,再到天泛鱼肚白,粽子还在锅里翻滚,从侧面表现了外婆的勤劳。而文中粽子在外婆的眼里是“艺术品”,读到这里,让我们突然明白到带有了爱的东西,便有了它独特的风采!

阅读思考:

1.读了全文之后,请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一句中,“艺术品”的引号起什么作用?

3.“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一句中“嘶叫”“喷出”这两个词有什么妙处,请对此略作赏析。

猜你喜欢
蜜枣粽叶粽子
“蜜枣”的由来
粽叶越绿,粽子就越新鲜吗
外婆的蜜枣
蜜枣核桃羹防头发干枯
端午节,粽子香
摘粽叶·剪粽叶
童年的蜜枣,你在哪
买粽子别挑粽叶太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