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新农村建设实践之中

2009-06-20 05:26唐代清
职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德育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结合服务新农村实践活动做好高职生的德育工作,寓理想信念教育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寓团队意识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寓奉献精神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寓艰苦创业意识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寓诚信意识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关键词:德育;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唐代清(1969-)男,河北青龙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系硕士,高级政工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8-0044-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基础性工程就是培养具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意识和现代化素质的新型农民,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我国教育资源的现状和教育质量来看,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培养数以亿计的新农村建设人才,主要依靠职业教育,而高职教育不但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还主要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技术推广带头人的重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进取精神在不断增强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极端腐朽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高职院校泛滥,对教师和大学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表现为诚信滑坡、价值体系混乱,以及缺乏献身基层的职业理想,缺乏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更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阵地。

一、寓德育于新农村建设之中的必要性

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依托一定的载体来反映高校师生员工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

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维系高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大课堂有组织、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辟一些实践基地,组织师生深入下去认识国情、接受教育,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从现实来看,高职院校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上有所欠缺,未能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致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在培养与人沟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甚至面临着某种程度的信仰危机。突出表现在:

1.没有将实践动手训练与道德实践联系起来。当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量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而且面临着整个学制要缩短的改革。一些高职院校首先考虑的是减少“两课”课程和学时,认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仅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技术或技能,与思想道德教育无关;有的教学计划本来就缺乏“两课”教育的内容,在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时,忽视了“两课”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渗透,导致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目标。

2.没有将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强调以能力为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甚至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不是高职教育这2-3年能够有所作为的。

3.没有科学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学计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没有纳入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管理之中,成为由共青团组织主导的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因此不少同学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仅没有达到社会实践中应有的锻炼目的,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敷衍应付、做表面文章等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良好学风的建设。

4.没有对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考核。据调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道德规范,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只把它当作了摆设。没有对学生实际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考核,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行了,对学生的道德水平不闻不问,视作可有可无的事情。另外,一些职业中学只重视学生在校的道德情况,而忽视学生校外的言行,从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学生对道德水平的要求。

5.没有摆脱社会舆论的束缚。由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不太理解的现象依然存在,不知不觉地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一些自卑感。因此,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没有加强自身道德理想的追求,对德育目标置若罔闻,更谈不上对德育目标的内化。

6.没有摆脱本科教学模式。就目前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培养目标确定了,但是,教育模式、德育模式等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的迅猛发展又使很多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大家都把办学的重点放在硬件建设、基本建设和专业证书的考试培训之中,或者照搬本科教学模式,企图走“专升本”的道路,忽视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创新较普遍。

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抓好公共理论课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要侧重于抓好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德育,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各种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当中,把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做事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结合起来,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

二、积极探索寓德育于新农村建设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为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从感性上认识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中所做出的贡献,这对于学生形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历史责任感必然大有裨益。

(一)寓理想信念教育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高职院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21世纪人才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灌输,积极引导高职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加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与形势的复杂,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性与自觉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形成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局面。三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防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帮助高职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充分认识到基层是生产劳动最直接的领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从而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需求、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寓团队意识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而言,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他们朝气蓬勃,心灵纯洁,思想上进,可塑性强。但由于生源结构大都来自职业中学,学生起点参差不齐,且生源素质不一,一些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德育修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纪律上放任自己、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等。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团队意识,是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丰富多彩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具有广泛的、生动的教育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渴望被认可等特点,把德育做活,走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促使扬长补短,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集体项目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作风、合作意识和创造性。

在实际运行中,一是要提高新农村建设实践团队的科技含量。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把科研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其中,针对经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进行科技项目立项,促使他们进行科研攻关,由于科研活动中,需要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会提高学生团队的科研攻关能力。二是要打破专业界限,注重学科交叉,使全校不同专业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共同到生产一线服务,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联合到一起,通过不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困难,潜移默化中团队多方位服务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寓奉献精神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市场经济实行竞争机制,这有利于大学生对竞争的认识,但也有负面影响,会使“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团队队精神”钝化,表现为知行不统一,他们认同奉献精神,但在某些行动上却不能以身作则,对他人要求具有奉献精神,对自身却没有要求。当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不能摆正心态,不讲奉献精神,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国家利益之上。加之现代社会中,社会、校园联系日益紧密,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腐朽思潮,高消费、糜烂的生活方式等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致使他们对社会丧失信心,对奉献精神产生疑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抬头,不劳而获的思想吃掉了他们奉献精神,忘记了一切来源于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爱因斯坦曾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就是要把学生智力输出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即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干部到农村进行义务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贡献社会,在实干中讲奉献,在创造中为人民服务,同时也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来完成所下达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劳动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寓艰苦创业意识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高职教育主要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需要良好的知识技能,肯从基层最艰苦的工作做起的思想准备,还需要具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品质,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同时具备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实际生存本领,使学生毕业后“下得去,留得住,能吃苦,成长快”。

社会是对青年学生进行艰苦创业教育的大课堂,因此要始终教育学生“走志在四方路,做艰苦创业人”。要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大课堂有组织、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辟一些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接受教育,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到贫困地区去体察民情,深入人民群众中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人民群众勤劳朴实、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逐步缩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社会责任感;赴革命老区等生产第一线地学习、生活、劳动,使学生认定成才之路在基层,激发献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到改革开放成绩突出的地区去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了解那里从起步到发展走过的艰苦历程,从现实中让他们得知,一切成功,都来自于艰苦创业,来自于矢志不渝的努力,使他们真正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从而激发他们增强艰苦创业意识。

(五)寓诚信意识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目前,市场营销中的不讲诚信、虚假宣传、造假贩假、非法获利等道德缺失、欺诈违法现象屡有发生,它不仅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造成了严重的侵蚀,它的危害不可估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势在必行。

大学生社会实践绝不是教学之外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课外活动,因此,不要把服务新农村实践流于形式,要有“投入到位、管理严格、指导科学、考核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那种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或作个评语、再编个实践报告的活动,不仅没有达到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而且还会出现诚信问题,影响到学风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诚信经营、合理获利,所以要把诚信意识渗透到服务新农村实践活动中,首先从服务新农村实践活动本身开始,教育学生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搞形式主义,要诚实做人,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完成实践活动任务。针对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学生诚信档案的实际,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自我磨练和实际锻炼的机会与条件,在实践锻炼中把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通过这些,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吴晓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7)P5-8.

[3]朱小蔓.教育热点话题[J].中国青年报,2004(5).

[4]崔景贵.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04(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责任编辑:夏焕堂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