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娟
摘要:地理教师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地理课堂教学,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体生命,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创新的学习方式,创造充满生命力的地理课堂环境。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命力;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她为地理教学提出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仍使课堂教学成为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载体,地理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如何把课改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与教改经验。谈一下自己的意见。
一、师生互动突出主体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过去课堂教学“师-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如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请一个学生担任预报员,播报“空气质量日报”,其他学生说出本地空气主要污染源,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针对本地农村大气污染的现状,小组讨论农村每天焚烧秸杆做饭的危害,以及有效利用秸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再如在讲“经线和纬线”时,经纬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也感觉没有兴趣,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六组,让他们到操场上去画,通过篮球架、单杠、双杠、乒乓球案所在的经纬线,并去判断方向。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对知识理解也较形象。
二、课堂提问有深度、要适度
人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地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使提问的问题有针对性,有深度,又要适度。这说明对学生的提问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教师可多采用“探究性”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
如在学习“两半球分界线”的问题时,一位教师的提问是:“请读书并找到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而另一位教师的提问却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把180度和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你认为合适吗?”显然前一个提问属于常规性的记忆提问,而后一个提问则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两个半球的位置。并真正理解了划分的含义,通过思索、归纳、总结才能发现答案。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会学习与思考。从而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好办法。
三、动手实践求创新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地理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强调活动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协调,学中做,做中学,以达激活思维,获得经验,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学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以及几条重要的经纬线。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历来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如果教师采用讲授的方法。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等有关知识,有些学生仍然弄不清楚。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先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按课本后面活动题的要求。用乒乓球及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然后在班级进行交流、评比。并与教学用地球仪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的实践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使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课堂上学生自然就会细心观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四、多元评价促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这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平衡。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善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同时教师的评价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对”与“错”要让学生明明白白,并有改进的方向、发展的目标。
在形成性评价的结论中,每个学生获得的定性评价都是亲切的,并且都有翔实的资料和证据来支持,因此使评价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开放多变显灵活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由于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预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
有一节初中一年级地理课上,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澳大利亚为什么“羊比人多”的时候,学生们用自己收集的大量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从气候方面说,有的从资源方面说,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学科的知识,还拓展到了生物、数学、经济、环保、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跨学科知识,许多是教师不曾拥有的。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求开放、求灵活,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总之,地理教师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地理课堂教学,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体生命,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创新的学习方式,创造充满生命力的地理课堂环境,让师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完备和潜能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