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凤
摘要:地理课对于刚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尤其是世界地理,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立体概念,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想不出地球作为球体该是什么样子。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立体观念也是煞费苦心,且教学难度相当大。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需要平时就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传统教学:创新思维;地理课堂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的自然科学,地理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恩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方式,转换课堂主体,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师问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带新,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样教师是课堂主体。而学生却是“被动”地思考。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学生就很难有创新思维。应该让学生变成课堂主体,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思考;学生主动去思考,在课上积极讨论。自主寻求答案。如我在讲“地壳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看三幅图,同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地壳为什么运动?2,地壳又是怎样运动的?这两个问题一提出,就马上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状态。我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就连差生也参与了进来,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课下我与学生交流,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他们说:“我们也会有新想法,只是以前您没让我们去想。”通过几次尝试,我认为这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活动次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讨论课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路开阔了,一些创新思维自然会泉涌而出,如在讲解完新疆的地形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新疆的地形与气候有什么关系”,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讨论开了。我们总以为学生想的不全面,不敢放手让他们讨论,其实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有创新的,很全面的。当我让他们回答时,学生的结论还是让我非常满意的。答案涉及几个方面,而且原因说得也很到位。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就放开让学生讨论,多让他们活动,他们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除了讨论课之外,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情境演示的方式给学生看或让学生自己演示,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如在讲“地壳运动”一节,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我让学生用课本作为地层进行演示,怎么才能出现褶皱和断层呢?原来是有外力的作用才行,学生知道了地壳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运动当中,而且运动量还是很大的。他们也就明白了地球上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和地震,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
通过对自然界的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其创新思维。地震对现在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很陌生,这次汶川地震对他们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从电视报道中看到了地震的威力,孩子们都没有想象过这种事情。这使他们意识到还有许多的自然现象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及时做好预测工作。还有更多的自然现象或许还不为人类所知,因此结合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也能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三、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定空间。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我在讲俄罗斯的气候时,让学生通过气温降水图来总结雅库次科的气候特点,由学生提供可比性的气候类型——乌鲁木齐的气候来进行比较,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而总结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度,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就牢记了知识点,又如讲到黄土高原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为家乡出一份力,改变家乡环境:同时也让那些不爱思考的学生去思考,挖掘自身潜在的创新能力去寻求问题和答案。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其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重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