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益
一
大概在20年前吧,虽说中原城市仍相当破旧,但沿海地区高楼大厦确实建了不少。那时有个俄罗斯小姑娘随她的父亲来到中国,看了北京、上海,天真地问父亲:“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盖大楼啊?”陪同他们游览的中国朋友回答:“我们勤奋干活,就盖起了那么多大楼。”
没过几年,我忽然发现中部地区乃至部分西部地区,不但省会,就连中等城市,也大厦林立,而且备极豪华,尤其是政府大楼,无不美轮美奂。庞大的“市民广场”,华美的林荫大道,就连美国也是少数城市才有的巨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竟遍地开花。于是,我也产生了“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的问题。
二
我渐渐看出一些门道——起先只有少数地区官员明白的诀窍,很快就在中国普及了。官员们发现,他们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这就是土地。只需把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出去,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口袋。于是,城市换颜,政绩显现,官员升迂,这还不说从中有多少油水流入私囊。至于这些地方的经济是否因此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很难说。
三
土地出让,成了许多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出让,也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了无限商机。谁弄到了地皮,谁就财源茂盛。有门路、有势力的,把批到的土地一转手就赚了大钱;没门路、没势力的,虽然加了点价,但盖起了房子,乘住房制度改革之机,高价卖出,也赚到了大把钱财,造就了一批房地产开发商。
官员卖地卖出了瘾头,也卖出了窍门,地价越来越高。开发商卖房卖出了神通,房价一路飙升。经济学家不知是真聪明还是真糊涂,一个劲儿吆喝着房价还不高,还要涨,鼓动着大家买房,说是一人两套房才是小康。不知道如果真的人人都有了两套房,到底拿来派什么用场?也不知道那些“大康”了的社会是否人人都有两套以上住房?
四
房价的飞涨诱惑着人们把实用性的买房,变为投资性的买房。就像股票,亿万人民大炒股,使股票节节攀升。而房价的飙升更胜于股票。我住所对面的一套住房,两三年间无人居住,但不断转手,到了去年房价已是原先的2.5倍。炒房把房价炒得真要住房的人只能望房兴叹。生怕房价继续飞涨而咬身二买下房子的,从此背上了月供这个沉重的包袱——谚云:“上帝要谁死亡,必先使他疯狂;上帝要谁疯狂,必先让他买房。”只有不愁住房且大有闲钱的人在房市中如鱼得水,买进卖出,造成房市虚假的繁荣。
股市攀高,房市攀高,中国人好像真是遍地黄金随你去捞。而一些不知是真无知还是假无知的学者,还是忽悠着“行情看涨”。
等到房价涨到收入中等偏上的人三四个月工资也买不到一平米住宅时,炒房已很难有利可图,于是泡沫开始破灭,房市走入低迷。
五
本以为房市低迷,最着急的应该是开发商。可是奇怪,似乎某些地方政府比开发商更加着急,生怕房价回落,急匆匆出手救市,闹嚷嚷出面托市,甚至下令不许降价销售。开发商倒是装着沉稳,宣称就是不降价,似乎胸有成竹。
细想一下也就明白,一些吃惯地皮的政府,离开卖地皮已经无法生存。房价联系着地价,地价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开发商看准了政府的软肋,尽管早已赚足了钞票,也不肯为政府分忧,还发出种种恫吓,逼迫政府就范。但是,到了这个关口,投机于房市的人,袖手旁观了。真想买房而买不起的在等待房价下跌。就像到了熊市,谁也不会入市一样,谁也无力回天。
这就是地皮财政的苦果。
六
飞涨的地价与房价还带来更多的苦果。一方面,地皮的增值使地方政府用钱用滑了手,好像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急于要钱的地方政府,一次就收取了70年的土地使用费。一两届政府花去了十几届政府的土地收入。但土地有限,不能再生。国家不可能允许无限制转让土地。等到无地可卖的时候,靠地皮财政维持的政府不知将如何应对?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就总体而言仍旧有限。地价腾贵,房价畸高,加上医疗、教育的高昂付出,一大批本来具有可观消费能力的人,已不得不节衣缩食了。当金融危机造成外销困难的时候,政府想要拉动内需,却发现内需已经疲软。至于最有钱的那些人,他们拉动的恐怕更多的不是内需而是外需了。
七
这些年,“专家”的名声已经大大贬值。败坏“专家”名誉的,就是那批“大嘴巴”,为了某种利益,不顾实际瞎忽悠。一会儿说,所谓“小康”就是一人要有两套住房;一会儿又说,中国住房私有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大部分人还是要租房住的。房价已经是畸高,还在煽风说不够高,房市低迷,又要政府救市维持高房价。无论唱什么,都唯开发商马首是瞻,既骗了民众,又哄了政府。
八
房市总要回归理性才能健康地发展。中国人那么多,需要住房的人那么多,市场很大,大有发展潜力。但房价不是想要多高就可以多高的。鼓励投机,以为把房炒到天价,就可以大赚其钱,不过是一种妄想。吹大的肥皂泡总是要破的,只不过来早来迟罢了。政府不能长期依赖卖地皮过日子。轻易卖来的地皮钱不知珍惜,拿去大搞形象工程,经济并未发展,财源并未培植,地皮钱花光,最后那些形象工程不过是一堆废物。为了前几年虚假繁荣的房市,需要付出的代价现在还远没有见底,尤其是那些以卖地皮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地方,这种代价更为昂贵。被眼前利益蒙住眼睛的人,是否会认真接受教洲?我不知道。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秦准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对那些预言今年一季度房市重振的大话,我们且走着瞧。
(摘自《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