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军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凸显出独特的魅力。由于多媒体可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合成一体,使学生能直观感受音乐的美感,因此对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了促进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彰显音乐的魅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
一、针对初中生特点,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课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音乐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阶段,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应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繁华的现代社会,使初中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接触的事物更是丰富多彩,其情感生活也日益丰富,虽然这种情感还不稳定,但对了解各种情感的音乐已经有了兴趣,像描绘美好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喜悦之情的《北京喜讯到边塞》,表现节日欢庆之情的《春节序曲》,歌颂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作者个人感情的《未完成交响曲》以及包含音乐家创作心情的《惊愕交响曲》等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使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美融入到学生的心中。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音乐知识教学的难点
音乐知识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任何教学、任何课堂如果脱离了本质,科学知识将无法传授。只有将音乐知识的落实和歌曲情绪的表达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使歌曲更完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虚拟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若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春天的音乐会》这一课时,播放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及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春天的清新,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多媒体效果下,请学生体会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的区别。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较直观和简便地认识、理解音乐。
三、用多媒体技术效果强化情感记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问起:“这段旋律下行,曲调低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而这段旋律上行,曲调激昂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路跟随乐曲的发展而发展,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观赏到交响乐队的实际演奏,难以理解的乐段还可以配以故事当中剪辑的录像片段,并且有文字说明,所有这些音乐画面同时出现,最后又有肯定的文字说明,无疑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印象,进而转化为情感记忆。那么,诸如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无需教师去问,学生便会自然地判断出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
再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录音配上画面,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反映什么内容等就一清二楚了。
四、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
作为从事音乐教学实践工作的教师,我们渴望通过教学活动传承人类经典的音乐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结。我们希望每一节音乐课都是学生获得艺术享受的过程。经常听到青年教师问:“这节课我应该设计个什么样的活动?”或是“我这个环节怎么设计才能‘出彩?”怎样设计课件才能满足课堂的需要呢?
的确,面对内容丰富的教学用书,面对艺术素质日益提高的教学对象,面对浩如烟海的相关艺术常识,教师难免手足无措、无法选择。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还是首先要解决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教材中显现出的教学内容,还包括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基本技术。而“形式”则包括了教材的呈现形式、教学活动的呈现形式、师生互动的形式等等。
在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教材、审视教材、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和“三个维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以新理念为指导备好课。新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但更强调学习的实效性。为使教学有趣有效,高趣高效,关键是备好课,细化三个维度的落实。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备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先前学习经验、知识与能力的基础)、编写设计教案。但如何在备课过程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抽丝剥茧,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人们常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读教材。教材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一个单元、一首歌曲的出现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站在课标的高度、全册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透过教材本身呈现出来的教学活动形式,挖掘蕴涵在教材内部的情感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课标特点优秀课件,满足初中音乐课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