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6-19 02:09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想象

张 兵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人才的根本。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批判性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冻死了。”一名学生对运用“微笑”一词提出异议,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安徒生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2探究性质疑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课堂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问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许多学生谈到铁罐的傲慢蛮横与陶罐的谦虚友善。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引导想象如果陶罐变得傲慢蛮横,铁罐变得谦虚友善,若干年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陶罐消失地无影无踪了,而铁罐却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古董;有的说陶罐接受了以前铁罐的教训,与铁罐和睦相处……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灯光与妈妈》、《黑与白》……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弘扬。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想象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快乐的想象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对话显“品格”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铁罐帆船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