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高 许 闳 王汉平
[摘 要] 自马歇尔(Marshall,1890)以来,有关集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业,对服务性产业集群的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将制造业集群与服务业集群相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既有差别,也存在联系,都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期为服务业集群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集群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0.023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0-0068-03
服务业,是为顾客需求的实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组织或机构的集合; 制造业,是加工、制造一切人造物品的物质产品生产行业,小到药品、食品,大到飞机、汽车、轮船的生产等。因此,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法,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由于服务业和制造业本质上的差别,决定了两大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一、 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理论演变
(一)制造业集群理论回顾
1.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把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马歇尔认为,产业区是一个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区,区域里创新气氛十分浓郁,新工艺、新思想能很快被接受、传播,各个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既有效竞争又合作交流的网络。但是,马歇尔理论中没有考虑区域内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迁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也忽视了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接连与创新。
2.韦伯集群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群因素。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他对集聚的研究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产业集聚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地区的社会文化因素,韦伯却将其抽象掉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3.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
4.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 M.E.Porter)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价值。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4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 (机遇和政府)组成。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二)服务业集群理论回顾
在理论研究方面,自马歇尔以来,集群及集聚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业及工业领域,对服务业的研究甚少。但仍有许多学者(Moullaert 和Gallouj等)指出,制造业集聚的理论与模型恐怕并不适合服务业。回顾服务业集聚形成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A.J.Scott 是率先将“服务业集群”概念化的学者,他认为服务业集群追求的主要是外部联系和劳动力市场。Moullaert和Gallouj等认为对服务企业举足轻重的是获取本地化和相对不流动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外溢。因此,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需要包含越来越重要的全球网络、客户与集群企业间的联系。
Keeble和Nachum详细调查了伦敦和南英格兰的300 家中小型管理和工程咨询类企业,试图解释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性服务企业为何会聚集在像伦敦这样的大都市的中心地带。他们发现,不仅大的咨询机构,而且中小型专业性咨询机构都倾向于集聚在大都市,因为他们均看重集群位置所提供的全球网络的机会。Keeble和Nachum 认为,对于专业性服务业集群,极为适应外界变化的外部联系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网络十分重要。因而专业性服务业集群高度重视空间上集聚的网络对获取专业和市场知识的重要性。Sassen认为咨询企业定位在国际性大都市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内对开发和促进全球联系具有超常的优势。
Verson & Hoover认为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会受到交通成本、劳动力、办公租金及其他空间因素的影响,并认为消费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同属服务业范畴,在空间分布上有正的相关性存在,但因两种类型服务业的区位条件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而Daniels也认为因为不同类别服务业对产业区位影响因素不同,所以在空间分布上受集聚经济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进而造成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消费性服务业常依人口分布而定,生产性服务业则主要考量信息获得或资讯流通的便利性等因素决定其区位。因此,Daniels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发展程度要比消费性服务业高。
通过以上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形成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共同点
由于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属于经济产业,因此两大产业集群的形成都具有经济产业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产业集群形成的集聚特征看,集聚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因为大量的企业聚集在某一地区生产,既形成了很大的生产规模,又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集聚的规模经济为该地区的企业获得高品质、低成本的中间产品、劳动力等提供了足够的供给保障。此外,由于在产业集群地区的企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即使是新进入的企业也能充分利用这种集聚的外部性,同样得到高品质、低成本的中间产品和劳动力等,甚至分享生产地已有的基础设施、知名度等,从而使新进入的企业无需经过市场交换就能获得利益。因此,不论是服务业集群还是制造产业集群,集聚的规模经济和充分的外部性都是两类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
2.从产业集群形成的结构特征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结构都是由核心层、支撑层、辅助层所组成。在服务产业集群的结构中,服务企业是服务业集群中的关键企业,在集群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给市场提供服务产品或服务过程,并接收市场的反馈信息,属核心层; 相关条件是指能为服务企业提供科技、人才、金融、信息服务的企业,一般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属支撑层; 相关机构主要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等; 人文环境指服务企业聚集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氛围; 道路、通信、电力和安全等构成了该区域的基础设施; 政策环境是指政府关于特定产业及区域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而制造业集群的结构,同样是以某个主导产业企业群作为其核心,大量的辅助产业和企业、相关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构成支撑层和辅助层,并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向特定区域的空间集聚。因此,两类产业集群的结构虽然在具体集合上有一定的差别,但从整个结构特征看,基本上是相同的。
3.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支撑体系看,不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其产业集群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支撑体系。产业集群的外部支撑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市场服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区域创新网络及政府支持体系等。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性,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始终沿着最优的路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较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不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加大政府在各类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支持力度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对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场规制和监管等方面。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区别
由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具有本质上区别,决定了两类产业集群的形成又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群形成的空间指向不同。通常,产业集群形成的空间指向有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3类,但具体到某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其空间指向则有明显的区别。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为了获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利益,服务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为了获得这两方面的利益。从需求方面来说,服务企业必须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聚集,这是服务企业集群与制造企业集群在形成原因上最大的差异,属典型的市场导向型。服务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力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对同样提供服务但有差异化的服务企业来说,消费者的寻求成本是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零售行业为例,假定所有的消费者都会花费一定时间搜寻较低的价格,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确是这样做的,人们一般会选择几家商场进行比较,并从中选择“最低价格” (这里的最低价格是相对的),消费者搜寻的次数越多,范围越广,他就越有可能获得“最低价格”,相应地,他也要付出更多的搜寻成本。但是在商家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要低于零散分布的搜寻成本,因此,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降低了消费者的寻求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最终可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而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既可以是资源导向型,以原料产地为依托; 也可以是市场导向型,以产品消费市场为依托; 还可以是生产要素导向型,以某类富集的生产要素为依托。至于选择哪一种类型,则主要根据资源、市场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是政府行为所决定的。
2.产业集群形成的要素投入不同。通常,任何产业集群形成的要素投入都包括资源、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基本生产要素,但在各种要素投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上,不同产业集群又有不同的差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科技、创新性的特性,这就要求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员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服务作为一种产业是一种市场行为,服务产品的价值实现,要依靠成功的市场交换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资本营运人才,他们不仅能对服务需求进行预测,而且还能对提供服务产品的每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而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需要资源、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基本要素的投入,更强调要拥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更强调产品开发、制造加工、市场营销中创新能力的培育,更强调注重产业集群整体素质的提高。
3.产业集群形成的关联效应不同。服务业集群是城市集聚功能的反映,有利于凸显大都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独特的产业集群特色,现代服务业集群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当代国际大都市的功能。从当前世界主要大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圈层式、集群化特征,由中心向边缘可分为核心集群、衍生集群、支持集群和边缘集群。其核心集群包括高端的金融、信息、咨询、创意、传媒、商务服务等; 衍生集群是从高端的服务行业中衍生出来的、直接为核心集群提供服务的集群,包括房地产、饭店餐饮、娱乐等; 支持集群范围广泛,涵盖生产、研发、制作、公共管理等服务领域等;边缘集群则主要指超市、便利店、健身、摄影、家政、清洗、快递、洗浴等服务店。面向全球市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塑造着城市功能和特色,充分显示了城市的集群功能。同时,产业集群促进资源集聚,强化了城市对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步伐。而制造业的产品链、产业链通常没有服务业长,决定了其产业集群的关联效应性明显不如服务业,有的制造产业集群甚至形成“孤岛效应”,除了向当地社区获取原材料、场地和分流部分上游产品外,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带动力通常较弱。
主要参考文献
[1] 蒋三庚. CBD与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J]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
[2] 李文秀.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J] . 企业家天地,2007(11).
[3] 毛剑梅.旅游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6.(6).
[4] 陶峻.现代服务业集聚机理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