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

2009-06-19 02:09徐长红
体育学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

徐长红 任 海 吕 赟

摘要:女性身体观是对女性身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女性体育是以身体为作用对象,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身体改造并进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女性体育的发生、发展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影响。由于两者都作用于身体,所以女性体育受女性身体观的直接影响。研究认为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女性体育在女性身体观规定的框架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与女性身体观发生冲突。

关键词:社会体育;女性身体观;女性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29-04

女性身体观是对女性身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女性体育是以身体为作用对象,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由于二者都作用于身体,所以女性体育受女性身体观的直接影响。通过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希望藉此对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发现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关系的规律性,为干预女性体育朝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依据。

1身体观的性质与维度

1.1身体观的性质

1)历史阶段性。R·W·康奈尔在《男性气质》一书中曾经谈到,社会性性别观念的形成,并不仅仅依靠着生物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对身体的要求有关。身体观的出现,正是人们对于身体的要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缘故。不同的历史阶段,身体观会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社会发展历史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和历史相比,身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人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需要身体承担的职责发生了变化,即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身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需要造就一种符合新社会、文化实践的身体观。

2)文化差异性。不仅不同历史阶段的身体观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中国历史上女性的缠足和欧洲历史上女性的束腰。束腰、缠足作为极端的身体装扮方式有着相似的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它们的意义已绝不是个人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包括了个人为获得社会认定所进行的活动,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男性主体身份的成熟和女性客体地位的确认。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身体成为审美的客体,“成为那个时代男子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并且是最珍贵的奢侈品”。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身体观也存在共性。精心包缠的小脚,紧束的腰肢,都炫耀着不同文化下的女性身体观,它反映出的是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一些共同特性——人们为女性身体建立起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判断。

1.2身体观的维度及其关系

1)身体观的维度。身体是人类存在最明显的事实,对身体的认知通过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被概念化或象征化。因此,身体除物质性以外,也包含了社会性。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一书中指出“人是两面的”,他将人的面相分为“普通的生理性身体”及“较高层次的道德化社会化的身体”。道格拉斯更进一步阐明任一所谓“自然的”表达都是文化决定的,身体是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再现,也是个人经验外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沟通的渠道。奥尼尔在《身体形态》一书中,提出5种身体的系统设想: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王瑞鸿在《身体社会学——当代社会学的理论转向》一文中指出:在众多的身体研究热潮中,有3条非常明显的理论主线:作为文化象征的身体;作为社会建构的身体;作为欲望与规训的身体。

已有的研究是从对身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身体观进行了划分。分析这些观点后,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一条线索,即对身体生物属性、身体社会属性和身体精神属性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首先是生物身体观。身体首先是一个物质客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生物身体。生物身体观是对身体物质基础的认识,是对身体的科学认知,包括身体的解剖结构、系统机能、生理机制及其能力水平等。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男女有别”的确是一种事实状态,而且这种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将是永恒的存在。

其次是社会身体观。社会身体观是关于身体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的观念。不同的社会赋予了身体不同的社会功能,社会身体观也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地发展变化。最初,基于男女生理上不同的性别分工仅存在于家庭内部,后来,这种家庭分工延伸到社会领域,形成了社会分工的性别差异,使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具有了社会意义,从而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性别差异。

第三是审美身体观。身体是一种文化意识的载体,充满了象征和历史意义。身体以什么样的形态、方式呈现是文化意识形态选择的结果。人类文化是审美的本质内涵,审美身体则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审美身体观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关系,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这种价值关系的确定。“男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重要的,在文化上、道德上和经济上得到回报,相反,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次要的、附属的”。

因此,本研究认为身体观包含生物身体观、社会身体观和审美身体观3个维度。

2)身体观维度之间的关系。身体是生物性的,但不可能以完全天然、感性、生物性的方式显现。在历史中,一方面身体成为被表现的对象,另一方面被表现的身体又成为身体观的载体。身体观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它们的相互关系使身体成为一个象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生物身体观是身体的自然属性,它是从认知角度对客观身体差异的认知。社会身体观是身体观的社会属性,它是建立在生物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差异,因为社会的变革赋予不同社会中身体不同的社会功能。审美身体观是身体的精神属性,它是建立在生物和社会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的变迁从而导致审美身体观的变化。

生物身体观、社会身体观和审美身体观是身体观的不同维度,它们既不能分割,又各有特点。其中,生物身体观是身体观的基础;社会身体观基于生物身体观之上,又对其起限制、修正作用;审美身体观则是基于生物身体观和社会身体观之上,它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是身体观中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由于文化本身的滞后性,它是身体观中变化最为缓慢,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2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

2.1女性身体观

当今,“身体”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都对身体进行了研究。对女性身体更为关注的是女性主义的学说和女性主义学者们。

女性主义关于身体的学说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意见:本质论和建构论。本质论认为女性的身体是建立

在生物学基础上固定不变的身体,而建构论则在身体上加入社会因素。过去,女性身体根据男性的标准被标注为次等、附属的,因而女性劣于男性的结论被生物学合法化。当然,更多时候生物学特征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男性特征被看作是男性身体的主导,如坚强、侵略性、力量、富有理性精神,而女性特征通常被认为由她们身体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如软弱、被动、依赖性、听任感情的支配。这种根据生物学确定的两性特征,在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中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点。建构论则认为女人是被社会建构成女性的,女性气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身体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含义。

身体虽然具有生物、生理、官能的基础,但它们肯定是社会性的,且不可能超越文化、超越历史。特纳说:“人的肉体表现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没有超越社会,也不是处在社会之外。”女性主义者将女性身体从身体范畴中独立,并非只是强调女性身体与男性身体的差异,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会很容易掉人本质主义的陷阱。身体是有性别的,而不同性别的身体并没有在我们的文化中得到同等的待遇。女性身体与男性身体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观念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的看法并不完全建立在生理结构的差异基础上。

2.2女性体育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体育这种以竞技性为基本特征的人体文化方式,本来不必以性别划分,然而,在体育运动中,性别的差异则是普遍性的存在。且不说因性别的不同而产生项目设置、运动量的限制、技术要求等专业的分别,仅是价值观念上,“女性体育”便成为问题。应当说,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历史实践本身使女性体育有理由被当作一个具有独特性的系统来加以对待。虽然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生成了不同的女性话语,不同的话语驱动下,女性塑造着自己不同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行为,也生成了不同的女性体育,但也可把女性作为一个抽象的无差异的整体来对待,也可以把女性体育作为无差异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当然都必须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因此,女性体育是指女性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自身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体育是以女性身体为作用对象,以女性身体活动为手段,以女性身体改造并进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3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

女性体育是在其所处社会女性身体观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其一旦成长、成熟起来就会具有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品质,甚至会对女性身体观产生反作用。而女性体育与其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观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可以是一种适应、认同和融合,也可以是一种冲突、排斥和对立关系。因此,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女性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同样也对整个女性身体观具有反作用。

如上文的分析,女性身体观有3个维度,即女性生物身体观、女性社会身体观和女性审美身体观。

首先,女性生物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虽然,女性的身体构造和生理功能是客观存在,是大自然造就的,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却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展开的。这些认识不仅包括身体的解剖结构、系统机能、生理机制,也包括身体的能力水平等。这些女性身体生物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影响着女性体育的发展。而女性体育的实践也修正对女性身体实在的认识。

其次,女性社会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通过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赋予身体不同社会功能的同时,也通过不断制造性别差异来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就这样,两性先天的生理差异经过这些社会化的力量得以强化,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划清了两性的界线,强化了性别差异,赋予性别差异以社会意义,由此形成了性别化的社会秩序。因此,这些观念对于女性体育的影响更大、更深。而女性体育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体现这种影响,它的发展也不断地放大和改变着女性社会身体观。

最后,女性审美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女性审美身体观是文化对女性身体美的体现。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期待既决定着女性是否参加体育活动,也决定着其参加何种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期待也不断地变化着,这也决定着女性体育的发展方向。

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由于共同作用于身体,因而发生了直接的互动关系。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由于体育本身的独特性,女性体育在女性身体观规定的框架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与女性身体观发生冲突。

通过对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关系理论的研究认为:

1)从身体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划分,身体观具有生物身体观、社会身体观和审美身体观3个维度。生物身体观是从认知角度对客观身体差异的认知;社会身体观是建立在生物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差异,社会的变革赋予不同社会中身体不同的社会功能;审美身体观是建立在生物和社会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变迁导致审美身体观变化。三者是身体观的不同维度,既不能分割,又各有特点。

2)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由于共同作用于身体,因而发生了直接的互动关系。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由于体育本身的独特性,女性体育在女性身体观规定的框架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与女性身体观发生冲突。

3)女性体育是在其所处社会女性身体观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其一旦成长、成熟起来就会具有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品质,会对女性身体观产生反作用。女性体育与其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观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既具有适应、认同和融合,也具有冲突、排斥和对立关系。

[编辑:谭广鑫]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
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合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为社会体育文化服务
科学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海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我国全民健身“热”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