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的中国计算机教育还要科学地向前发展

2009-06-18 04:42袁开榜
计算机教育 2009年16期
关键词:教程研究会计算机

中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借鉴国外到顺应国情这样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我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也亲自参与了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当前,尽管中国的计算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许多方面可以与国际计算机教育並驾齐驱,但我们毕竟与国际计算机教育存在着差距。因此,中国的计算机教育还需要继续走不断创新之路,还要科学地向前发展。下面结合回顾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过程,以及自己半个世纪来从事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感受,对中国计算机教育今后如何科学地向前发展和如何结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创新,谈一些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国内同行批评指正。

1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

世界上第一台以二进制逻辑运算为核心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在依阿华大学物理学家阿坦纳索夫于1939年12月研制成功后,在美国陆军部主持下,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威廉•莫克利和工程师J•P•埃克特利用了阿坦纳索夫的发明构思,研制成功了“电子数字积分机和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简称ENIAC。ENIAC于1945年12月投入运行,1946年2月正式交付使用,1955年11月2日正式退役。故人们习惯上把ENIAC称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从此开创了信息技术新时代。

十年之后,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地制造了国产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了新中国步入信息时代的先河。1958年夏天,重庆大学电机系的师生们,在“大搞教学改革、大搞科学研究、大搞生产劳动”浪潮的激励下,仅用28天的时间就设计制造了一台能解11阶常微分方程的“电子模拟计算机”(该机曾三次到北京参展),刚读完大学三年级的我,也是这台“电子模拟计算机”设计队伍中的一员。从此,我与电子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紧接着,师生们又雄心勃勃仿制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每秒运算一万次)前苏联制造的БЭСМ电子管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但限于当时条件,只好去掉浮点运算,并于1960年元旦以奏出了美妙悦耳的东方红乐曲,标志着该机成功问世。重庆大学走进了我国计算机界的先进行列。

为了迎接计算机事业的蓬勃发展洪流,1960年初,在高等学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重庆大学有幸成为首先设置“计算技术与解算装置”专业的六所院之一,並于1963年向当时生产电子计算机的北京738厂、南京734厂等输送了18名首批毕业生。以后各校风起云涌般纷纷设置了电子计算机类专业。但这些专业完全按照前苏联模式进行教学。

真正开展全国性计算机教育研讨,首先是1980年8月25日至29日在四川峨嵋西南交通大学举行的首届全国计算机学术交流大会,大会由清华大学金兰教授主持,会议上一个很大的转折就是借鉴美国的教学模式,因为我主管教学,执行教学计划,自然地又与教育会议结下了不解之缘,还从此走上了开展社团活动的道路。

1982年4月,在江西卢山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计算机教育学术会议,会上公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82示范性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82示范性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在借鉴美国ACM-68教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比ACM-68教程整整晚了14个年头,这就是差距。

当美国IEEE-CS公布“83教程”之后,我国计算机教育界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本科教育学组的组织下,经过多次学习和研讨,最后在重庆大学定稿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1987年10月,武汉会议上正式推出,简称“87计划”。“87计划”还比“83教程”落后了4年。但“87计划”的基本要求,曾被当时的国家教委用来作为评估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依据,这是“87计划”产生的最大影响。“87计划”还有一套配套教材供全国选用。

当美国ACM与IEEE-CS两大组织携手合作,推出《ACM/IEEE-CS计算机学科91教程》之后,时任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理事长兼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秘书长的我,促进“研究会”与“专委会”联手研讨,并推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简称《93计划》,1993年10月在泉州会议上正式公布。并为《93计划》编写了一套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现在又根据《美国的CC2001教程》和我国的《CCC2002教程》(即《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的简称)修改后再版发行。《93计划》和《ACM/IEEE-CS计算机学科91教程》还有两年的差距。

当ACM公布IS97方案之后,与当时国内专家主张按信息学科大类设置大学生课程的思路不谋而合,我们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跟踪剖析,着手制定我国的新教程。1999年10月8日,在重庆大学召开的99全国计算机教育研讨会上,特邀了美国IEEE-CS的领导成员(教育分会主席、美国Auburn大学James H. Cross教授和出版分会副主席、IEEE-CS/ACM 2001项目负责人、美国芝加哥Illinois大学Carl K. Chaug教授)在会上介绍了美国200X教程进展情况,2000年4月在河南开封市河南大学再次研讨了制订我国2001教程的细节问题。200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新世纪计算机教育与CC2001教程研究会”上,时任美国IEEE-CS教育分会主席的美国芝加哥ILLinois大学Carl K. Chaug教授等人又来到了会上,Carl K. Chaug教授在会上的发言中,公开地讲到吸收中国教育界的成果,他们于2001年12月15日公布的美国《CC2001教程》中,实际上也反眏了不少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成果。

在上海“新世纪计算机教育与CC2001教程研究会” 期间,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组成“200X计算机学科教程”项目研讨组,按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在2001年5月北京“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上商定的“共同研讨、共同撰写、共同发表”原则下,分工草拟初稿。2002年1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进行了定稿研讨,并于2002年4月21日,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对《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项目进行评审,2002年8月,《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简称《CCC2002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还以“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的名义出版了《CCC2002教程》配套教材。按我们当时的设想:我国的《CCC2002教程》完全可以和美国的《CC2001教程》同步发表的,由于一些人为的客观原因,我国的《CCC2002教程》还是比美国的《CC2001教程》推迟了8个月才发表,实在有些遗憾!

之后,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参与了教程的研讨工作,在借鉴美国相关教程的基础上,于2006年7月推出了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等分支学科的教程。非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教程研讨或制定工作也被相应地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研讨和制订全国推荐性教育计划或教程,是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长期坚持的一项主要工作,我本人曾参与了《82示范性计划》、《93计划》、《93计划》、《CCC2002教程》的制订过程,自从“教指委”参与了教程的研讨工作后,基本上取代了“研究会”的这项工作,在公布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等分支学科的教程时,已经没有“研究会”的名义了。

以上仅是从制订教学计划这条主线反映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状况,从这些教学计划的产生过程中,客观上反眏了从学习、借鉴到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创新的过程,也反映了从相差14年缩短到相差8个月,直到与国际先进计算机教育并驾齐驱的过程。我坚信:中国的计算机教育界有信心,也有能力赶上和超过先进的国际的计算机教育,为世界计算机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研究会”在历年召开的单科课程研讨、全国性教育学术大会、组织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交流以及组织教材交流站等方面都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适合国情的创新措施,这里就不仔细介绍了。

2适应社会需要,创新地扩大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工作面

前面所述仅限于大学本科教育,研究大学本科教育是“研究会”长期坚持的首要工作。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组织研讨和实施外,“研究会”不断把工作领域扩大到研究生教育、大专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类计算机教育、软件与微电子教育、远程及计算机网络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民办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自学考试助学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以及反眏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实践培训教育等。这些工作由“研究会”的二级分会或专设机构来组织研讨和实施。因此,“研究会”下设有:远程与继续教育分会;师范教育分会;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软件与微电子教育分会;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教育培训管理中心;国际软件人才交流办公室等机构。

鉴于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对信息类人才的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支持下属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于2004年2月与全美评测软件公司(ATA)签署了“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项目技术合作协议书”。2004年5月4日至5日,又与美国普来得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洽谈了合作事宜,并就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英国剑桥认证等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合作协议。2004年5月16日,又委托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理事成员单位,全美评测软件公司(ATA),在上海与美国微软公司就双方在计算机领域培训项目进行了交流,并探讨了合作意向。2005年1月25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与欧洲瑞士管理论坛、美国出版在线普来得教育有限公司、宽腾亚洲教育集团四方在重庆万豪大酒店签署了合作协议。就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项目(CCAT)与SMF国际互认达成一致见解,具有国际影响的瑞士管理论坛将为取得CCAT认证的专业人员提供资质证明。具体实施由“研究会”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负责。2005年4月,又与华点通集团达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开展“全国管理资格认证”课程体系的合作协议。2005年3月中旬至5月,“研究会”与国家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就联合推出“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项目(CCAT)”有关事宜,进行多次磋商后,已达成一致意见,并于2005年5月签署了正式协议,决定用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双方联合的名义,正式在全国推出“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项目(简称CCAT)”,首期推出办公自动化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网络设计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四个技术资格培训认证。至此,CCAT在全国正式启动实施。2005年4月,以本会名义主编的“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项目(CCAT)”的第一批18种培训教材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至2006年末,“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项目(CCAT)”已授权考试中心50余家,授权培训中心20余家,遍及中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还在广东、上海、浙江、江西、新疆、青海、和四川设立了省级管理中心。比较突出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研、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大学等。后来又增加了操作员级认证和管理人员相关级别的认证。

经过国家对资格认证项目进行规范和整顿以后,“研究会”于2009年3月与国家人事部(现称人保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再次合作,共同推出了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教育培训(仍简称CCAT)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向国家自考委申报了服务外包方面的崭新的自考专业,让受教育者由相关的自考专业完成学历教育,再用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教育培训项目提高实践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实践培训的成绩纳入自学考试学分,受教育者可持双证上岗。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目前由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教育培训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前景看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型的学校。

为了推动和改革创新教学方式,2005年10月14日至16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在湖北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召开了全国课件评比评测委员会筹备会,研究了机构建立、组织、管理、执行、监督、规则、奖励等一系列问题,并于2005年12月24日至28日,在北海举行首届试评大会,大会由广西大学承办,会上正式成立了全国课件评比评测委员会、全国课件评比评测专家委员会,对参评的51个课件进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评测,此次评奖中一等奖空缺、评出二等奖6名、三等奖12名、优胜奖15名。2006年11月25日,“‘海尔电脑杯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大会”在青岛举行,评出一等奖7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26个,优胜奖35个。2007年11月23日~25日。“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大会”在北京铁道部党校招待所公开举行,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胜奖26名。2008年11月29、30日,“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大会”在北京东风宾馆举行,评出一等奖6 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优胜奖30名、组织奖1名。由教育部高教司、科技部、人事部有关领导在大会上对课件获奖者奖颁。2009年11月,将继续举办“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大会”。

为了拓宽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工作面,走好与国际合作的路子,“研究会”决定先立足于国内,再走出国门,联合相关国际学术团体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1月1日,“研究会”以全计研字[2005]第001号文件,委托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李茂青教授筹备由“研究会”组织的首届国际合作会议,定名为“第一届国际计算机新科技与教育学术会议(ICCSE2006)”,该会于2006年7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召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国际计算机新技术与教育学术会议(ICCSE2007)”2007年7月25日在武汉市隆重开幕。河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国际计算机新科技与教育学术会议(ICCSE2008)”2008年7月25日至27日在开封布举行。由广西大学承办“第四届国际计算机新科技与教育学术会议(ICCSE2009)” 将于2009年7月25日在南宁召开。历次会议均由“研究会”与“研究会”远程与继续教育分会主办,“研究会”理事长、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袁开榜教授担任会议总主席,“研究会”副理事长兼远程与继续教育分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凤祥教授担任会议副总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研究会”理事长国际联络委员会主任兼远程与继续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茂青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

支持单位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大科亚墨尔本大学、IEEE新加坡控制分会、IEEE广州控制分会、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出席会议的中外专家和学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刘腾红教授,河南大学副校长曹奎教授,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沈夏炯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IEEE控制系统协会主席John Baillieul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IEEE控制系统协会前主席Tamer Basar 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IEEE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徐雷博士,著名图形学专家、美国纽约洲立大学教授HONG QIN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ASME院士、IEEE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larence W. de Silva博士,IEEE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自动控制和机器人研究专家Frank L. Lewis博士,厦门大学教授Hugo de Garis博士等。

首届大会共收到论文400多篇,最终录用论文250余篇。第二届大会共收到论文600余篇,最终录用论文292余篇。第三届大会共收到论文来稿1000多篇,实际录用336篇。第四届会议共收到论文来稿1300多篇,实际录用500多篇。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前三届论文全部被ISTP检索,第三届论文进入了IEEE数据库系统。第四届论文将被ISTP和EI同时检索。这些会议都是当时国内举办的关于计算机教育和工程教育的顶级国际学术盛会。中国教育部下属的学术会议在线还把第三届会议列为精品会议。

2003年10月18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以创新的精神拓宽了视野,首次联合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举办的“2003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落下了帷幕,大赛历时5个月,访问大赛网站者累计达1300多万IP人次, 高峰时日达10万IP人次以上,共计有116个团队、5798人次参加预赛,11个团队和210名个人参加决赛,李国杰、杨芙清、高庆师、倪光南等院士应邀担任大赛名誉主任,“研究会”理事长袁开榜教授出任大赛裁判长。2004年11月16日,再度由“研究会”牵头举办的“2004年第三届全国‘天极杯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重庆大学城市学院组织了决赛暨授奖典礼,从100余名决赛选手中获五个单项奖25人,其中一等奖5人,各奖笔记本电脑一台,二等奖10人,各奖掌上电脑一台,三等奖10人,各奖MP3播放器一台。团体奖5名: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对获奖个人和团体赛获奖的个人成员均发给“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项目(CCAT)”资格证书,研究会还给每位决赛选手发了“2004年第三届全国‘天极杯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优胜奖奖状。获得“优胜奖奖状” 的高中毕业生,在2005年高考中被一些高校总分加分破格录取。虽然因各种原因中断了几年,今年正在议论重新恢复这类大赛。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还积极支持各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活动,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杂志社承办的历届计算机教育论坛的支持单位。2008年11月15日至17日在福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暨2008英特尔杯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奖大会”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领导成员又到会祝贺。本届论坛集思广益,认真探索适合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思想、新策略。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计算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业内精英们在《计算机教育》杂志搭建的这个平台上交流思想,畅所欲言,激荡出很多智慧的火花,给与会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时,在会上对2008年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获奖者进行了表彰。

紧跟国际学术动态,推动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一项重点工作。2003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研究会”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主办了全国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 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150余位代表参会,本次会议还吸引了哲学界、物理学界的学者参加,讨论中有对立的论点交锋,会议开得热烈、成功。大会收到论文100余篇,其中64篇由核心刊物《计算机科学》杂志专辑发表。五年之后,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研究会”又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召开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专题研讨会,探讨了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创新中的作用。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包括70多位计算机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在内的近百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茜教授主持,研究会理事长袁开榜教授致开幕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古天龙教授致欢迎词,会议宣读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著名“不插电计算机科学”项目负责人Tim Bell教授,以及国防科技大学朱亚宗少将(教授/博士生导师)发来的贺信。西南大学校长助理张为群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研究会”副理事长、“专委会”副主任李仲麟教授、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苏运霖教授分别主持了本次会议。

这两次会议的核心是想唤起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同行们要更新思维,要适应计算机科学领域发生的根本性变革。2008年6月29日至7月14日,中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了计算机科学代表团,访问了美国的10所大学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这里把他们对“计算思维”的一些感受摘录如下,以引起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同行们高度重视。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孙家广教授说:“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是‘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这也给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二处(计算机学科)处长刘克教授说:“在大学中推进‘计算思维这一基本理念的教育与传播工作也非常必要”。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2007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志伟总工程师说:“‘计算思维就作者了解而言,这可能是近十年来最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学术思想。这个思想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的副主任珍妮特•文(Jeannette Wing)博士提出。简言之: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识字、做算术一样;任务是在2050年以前,让地球上每一个公民都具备‘计算思维能力。换句话说,以前要‘扫盲,是扫‘文盲。在21世纪,要扫‘计算机盲。当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说清楚什么是‘计算思维”。他又说:“‘计算思维这一思想也部分地给出了初步理论,可用于解释为什么美国正在发生各种学科、教育、科研活动和机构变革的实践。这也给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他还说:“这个思想还应该更正面地理解,即计算思维的普及可以从科学界、研究界开始,给予科技人员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他最后总结地说:“计算使能发现与创新CDI(Cyber 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是实现计算思维的第一个美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重大计划。它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思维的创新和进步(包括概念、方法、模型、算法、工具和系统等),对科学与工程领域产生新理解、新模式(paradigm),创造革命性的研究成果。”

3中国计算机教育仍然要科学地走不断创新之路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走了20年不断创新之路,虽然做出了有不少可歌可颂的业绩,但跟时代发展对我们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和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还要奋起直追。在共庆建国60周年的时候也迎来了“研究会”20周岁的庆典,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仍然要坚持科学地走不断创新之路。下面就如何办好我国计算机教育谈一些个人看法,与同行们探讨。

首先,要大力树立“计算思维”的理念。让我们的每位教师和学生以及实施计算机教育的管理者,都要尽快具备“计算思维”能力。这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我在前面引用的中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代表团几位成员对“计算思维”的感受,值得我们计算机教育界的同行们认品味的,我们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我们是计算机界的教育者,更应该首先具备“计算思维”能力。

其次,计算机教育必须创新。我过去经常讲,计算机教育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全民办全民学的教育,她涉及到各种学历层次、各种不同行业的要求、各种应用领域的区别,必须要全面更新现在的计算机教育系统。我也讲过,计算机是高科技产品,但计算机也是人类的大玩具,当然也是十分有用的好工具。研究和制造计算机的人,一定把计算机定为高科技产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一定是专业技术人才;但大量的人只要会玩计算机就行,他们不需要知道计算机如何制造,怎样工作;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的人,他们要知道计算机如何工作,但不必知道计算机如何制造。玩具、工具、专业(高科技产品)的定位不同,其教育要求也就不同,其学历层次就不一样,其实践能力也各有区别,低层次的不能盲目向高标准靠,高层次的一定不能降低要求。要实事求是地安排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计划。

第三,教学计划要不断创新。目前,各高校现行教学计划是参考国内外的教程(如美国的《CC2001》、我国的《CCC2002》等)制定的,没有打破原有的框架,例如:我国的《CCC2002》就没有突破美国的《CC2001》。美国出了《CC2004》后,在“教指委”的率领下,虽然参照《CC2004》拟定并推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四个分支范本。但还是没有大的突破。我认为: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打破陈规,彻底翻新一下我国的教学计划也是有可能的,我坚信,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完全有能力把现有的教学计划彻底改造,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在国际上领先的教学计划,这种版本的教学计划,既能为我所用,又反映了中国的特色。特色既具有权威性,又标志着实施的灵活性。因此,首先是要将各种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再按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设计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由能力结构来确定应掌握的知识点,综合相关知识点来组成新的课程,相近课程构建成模块,强化必要的实践环节。在完成教学过程注意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机地将素质、能力、知识结构这三个重要因素融合得更好。当然,这涉及到教育部放权,不要让上千所学校都执行一种大体相似的教学计划,应该让毎所学校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让学校与用人单位通气协调,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渠道。

第四,教材建设上的创新。教材建设创新大有可为:知识爆炸,信息膨涨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更新教材内容是客观形势的要求。一本讲授技术的教材绝对不能长时间使用。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基础课教材也不能一成不变。要促进教学第一线上的教师倾力编好有特色的教材,内容要丰富,写法上要精练扼要、重点突出,过筋过脉的地方要点透,一定要画龙点睛,要体现出真正在授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尽可能做成有特色、能推广的课件。当然,要注意与学生的交互,不能制课件的内容不要勉强去作课件,勉强为之,效果不一定会好。

第五,实践环节创新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鉴于实验室投资巨大,实践环节不完善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现在的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实习期,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要为企业创造财富,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有的院校已经与相关企业结合,利用企业资源开辟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是好的举措,值得更多的学校借鉴,为了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学到实践本领,实践阶段可以釆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充分地去利用社会资源。当然,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建成虚拟实验室。但是,必要的基础实验,真正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干的实践,仍然是学校里不能缺少的,学校的实践基地一定要建设好,要有特色,要把有限的实践资金用在这个刀口子上。

第六,考核创新要落在实处。成绩的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反映能力、提高素质的依据,是不可放弃的重要手段。但考核的方法值得科学地研究,既不要千篇一律用笔试,又不能完全放弃笔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写论文、作课题、参加竞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方式,不拘一格评定综合成绩。但应提酲教师注意,不能把考核变相成为一种处分手段,应鼓励学生主动参考,不要作弊,要自觉检验自己的真实成绩。

第七,教学体制及实施过程的创新。除了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学分相结合这些体制外,冒尖学生能否提前毕业,后进学生能否重选专业,真正体现出因材施教,让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形成一种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局面。当然,这会增加管理的难度,但教育兴国是头等大事,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再大的困难也该克服。

第八,注重师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件事看起来可以不值一提,实际上是关系到教学相长的问题,要做好了,既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又能为国家造就更有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师,责任是教书育人,既要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又要放下教师的尊严,虚心学习学生的创见性和优良见解,还要原谅学生对自己的冒犯和他自身的过失,这样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会把这样的教师当作自己的楷模。

用创新的思路来办好计算机教育,还有许多方面,这正是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经常要研究的课题,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

4结束语

培养别具一格的中国计算机本科大学生,需要制定出独具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个纲领性文件,但它又必须因势利导地去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件事必然牵动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界同行的心。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本科教育必将去适应知识经济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发掘新的特色,寻找新的亮点。计算机职业教育要强化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并积极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实现学分与认证成绩互认。计算机网络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打入国际教育市场,培养国际需要的人才,当然,不可避免地要引入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其实,培养尖端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同样要走上职业资格认证的道路,因为淡化职称,重视技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可以断言:适合高层次人员的认证必将出现。让我们团结一致,共同打造适合国情、富有特色的计算机教育这艘新型航空母舰,让她永远行驶在国际计算机教育这个联合舰队的最前列。

猜你喜欢
教程研究会计算机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波兰睡眠研究会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建章立制提升研究水平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挽碧制作教程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