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莲 张红霞 唐 颖
摘要:信息技术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操作性强,授课对象广。任务驱动法教学适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通过科学设计任务、把握教学过程和改革评价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较好地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换。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课;任务驱动法;大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封三-02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涉及哪些知识,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意义建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应突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制定合理的任务。确定任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得到一次成功的体验,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学生就会试着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需要主动求助同学和教师,学生的需求又能促进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随着师生的互动,任务可能会达到深层次的拓展。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其实施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一)根据实际,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核心是任务设计,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能否成功。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有以下几个特点:(1)任务是当前教和学的中心主题,具有目标性。(2)任务是在事先设计好的一定的情境中呈现的,具有情境性。(3)任务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兴趣,使其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具有探究性。(4)任务往往与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科学习内容相联系,具有综合性。任务的设计一般是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的,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可以获得新的发展,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通过教学后将能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陈述。它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测,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体现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解。教学目标是指引性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教学目标蕴含在任务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但不仅仅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2任务设计要注意任务的重点、难点及可行性。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
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特别是重点、难点应恰当安排,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任务设计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总是要与其他学科学习、自己的专业、日常生活等发生联系,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因此,应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操作技能。任务不仅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手段,也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4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如果任务太难,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如果任务太容易,学生无新鲜感。觉得无事可做。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
5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信息技术课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和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要完成一项工作,必然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所以,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既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情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而不成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情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情境的设置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尽快地融入课堂、进入角色。把设计的任务融入合适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任务教学,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从声音、色彩、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感知、记忆、想像、联想等思维活动,加深对任务的理解。
(三)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任务完成阶段,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教师要以一个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要方法是在自己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网络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等,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完成任务,掌握知识。
(四)检查结果,评价总结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发展,利用它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看是否符合要求,并作相关的记录。检查完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做出中肯的评价和表扬。可以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不能只针对学习结果,还应面向学习过程;不仅包括最终小组作品的完成情况,还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交互氛围与效率、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思路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对于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计划应该要求学生有一个书面的描述,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发展性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小组自评与互评、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等。但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均需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教师评价,应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便是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进行鼓励,并可适当指出改进办法做出补救,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