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苗苗 张 伟
摘要: 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健美操动作的记忆效果,对学生提高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发挥个体最佳运水平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记忆效果提高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近年来,随着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学生对健身的了解进一步加深,知识水平和健身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健身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帮助学生控制体重、减肥、改善体形体态、提高协调性和韵律感的效果。因此,健美操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其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健美操知识、技术和技能,是健美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运用记忆规律,对在健美操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1.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可划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记忆过程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记忆,各种记忆形式共同发挥作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对动作概念和要点的讲解,以语词逻辑记忆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教师的示范则以形象记忆的方式在学生大脑中保留下来,学生通过练习形成动作记忆,在健美操活动中还常常伴有情绪体验的记忆。
健美操教学活动是学习和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的过程,对于整套操的操化动作,学生要学会并熟练掌握,就要通过动作记忆使之为自身所拥有。因此,动作记忆是最主要的记忆。
2.合理的教学安排是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基础
健美操教学内容是实现健美操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健美操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的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教法、课的类型、学生的个人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使其符合学生的身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健美操动作记忆的速度和效率。
2.1灵活安排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
在健美操教学中,授课方案一旦制定,就应该严格执行。如果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预计的有较大的出入,就可以适当调整授课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对不熟练的动作的记忆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
2.2寓教于乐
学生在精力集中时对动作印象最深,最易掌握,而且记忆消退也较慢。因此,教师应在讲解、示范、提示时融入情绪色彩,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动作的记忆效果。
3.提高学生动作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
3.1讲解法
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作用、要领、做法及要求等,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练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建立初步的印象。
3.2示范法
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作为教学的动作范例,用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动作的具体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3.3提示法
教师以提示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或口令提示学生所要完成的动作名称、时间、数量、方向和质量的要求等,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记忆。
3.4带领法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连续完成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成套动作的练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与动作的连接方法及音乐节奏感,使学生眼看、耳听、心想、体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5重复法
健美操的教学可重复单个动作,也可重复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又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改进动作技术。
3.6影像记忆法
借助影像资料进行教学,它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的特点,而且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类影像资料,学生的兴趣会得到较长时间的持续,注意力也会较集中,从而学得知识,掌握动作。
3.7比较法
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理解有关技术的异同点,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
3.8激励法
根据自觉积极性原则,培养提高健美操的学习兴趣是加强记忆的前提。教师只有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对健美操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
3.9表演法
在教学的巩固提高阶段,为了加强记忆的准确性,教师可采用表演的方法,突出正确、熟练、优美的动作,使学生改进错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从而达到巩固动作技能的效果。
4.结语
健美操动作复杂,整套操由大量的动作组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记忆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并进行正确的示范和讲解,为提高学生记忆效果做好铺垫,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健美操知识、技术和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肖光来,马鸿韬,张平.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