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摘要: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走出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具有梅州特色的发展新路,今后几年是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阶段。开展梅州市高新技术发展研究,对未来梅州市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制定梅州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关键词:梅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003-02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梅州市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梅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绿色”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07年梅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
全市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39.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1.97亿元,利税7.15亿元。2007年总产值超亿元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1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与2002年相比(高新技术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为3家,销售收入10.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高新技术企业从总量到规模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断提高
我市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58家,产品达116种,产值39.42亿元,销售收入37.27亿元,工业增加值11.62亿元,利税总额6.2亿元。与2002年相比(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32家,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62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产品种数、产品规模都取得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梅州高新区建设初具规模
高新区核准面积11.03平方公里,累计已开发面积5.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5.29亿元,高新区生产总值4.95亿元,高新区工业增加值8380万元,税利1.17亿元,已注册企业76家,从业人员3977人。近年来,为促进高新区的建设,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了园区配套基础设施,使梅州高新区的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梅州基地畲江创业园建设正式启动,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及汽车电器产业群,全力加快高新区的开发建设。
(四)特色产业基地成效显著
广东省火炬计划机电特色产业基地(梅州)、铜特色产业基地(梅州)、电声特色产业基地(梅州),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4.2亿元,总收入79.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1.5亿元,出口创汇3.41亿元,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利税9.3亿元,基地内企业19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企业从业人员46250人。梅州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聚集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二、梅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产业链高端企业发展,鼓励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有选择地招商,加大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力度,把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铜产品深加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通过开展重点招商和专题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转移,大力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机电一体化、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促进梅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强化科技投入,加大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三)加快产业转移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二是提升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研发机构,创建省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四是建立产业转移园区产学研示范基地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四)把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科学规划转移园区的整体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这个目标,发挥转移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载体作用。以我市优势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梅州比较优势,借助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配套,促进产业转移园区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横向联合,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
紧紧围绕技术发展需求,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横向科技联合,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新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梅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建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的政策体系
突出表现在:各类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计划缺乏有机协调,发展目标不够集中;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的创新不足,一些科技成果缺乏现实市场需求,转化难;产业规模小和产业配套优势不明显;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合作创新机制不灵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人才缺乏
缺乏高科技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帅才。客观上,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流不便,信息相对闭塞,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缺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观上,由于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条短,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造成我市高素质人才缺乏,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等高级人才更加缺乏。
(三)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当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其他企业发展在技术上基本表现为“拿来主义”,没有很好地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许多高科技产业成了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空心”产业,只能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效益无法提高,更无法使企业做大做强。
(四)缺乏知名品牌和规模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规模偏小,即使像国威电子、宝丽华等在国内有一定规模竞争力的企业,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也很大,缺乏一批有较大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跨国企业。
四、加快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建立完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机制,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将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按政策规定保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制定出台科技研发投入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积极向上争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性专项经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资金、生产调度资金等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要加大金融介入支持力度。建立银企联系制度,定期推介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吸引金融资金向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倾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寻求国际、国内风险投资涉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必须实施好人才工程
梅州工业发展,需要有一批工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四方面人员组成,即优秀企业家队伍、企业管理营销人才队伍、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和企业管理干部队伍。要形成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引进、选拔和任用机制。要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用人机制,使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三)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是借助外面的大平台、大品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推动梅州相关产业与华工大、华农大等技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对接,争取联合对一些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或者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如矿产开发、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二是加强企业特别是骨干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梅州制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
(四)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做强骨干龙头企业是延长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以“工业20强”为重点,以全市56个新增长点为抓手,以50家优质民营企业和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县域重点企业为基础力争在今后几年形成3~5户年销售产值逾5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群;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五华钼矿、平远稀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这些项目早日竣工;三是抓好重大项目的引进,要建立起招商引资评价准入机制及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亿元以上大项目引进评审制度,着力引进对财政就业贡献大、产业带动系数高、环境破坏程度低的大企业大项目。
参考文献
[1]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五个转变”打造经济强省[N].科技日报,2004,(9).
[2]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问题研究(摘要).2005,(4).
[3]孝感市统计局.孝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2008,(7).
[4]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梅州市解放思想.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