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2009-06-17 03:0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分类教学互动

罗 云

[摘要] 英美文学课程在当前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学时不足,学生阅读心态浮躁是其两大客观问题;同时授课形式单一、教学线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成为课堂教学中困扰任课老师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突出史纲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和按文学体裁分类教学改革构想。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程 史纲教学 互动 分类教学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重要地位及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当前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在当前重商轻文风气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让位于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外贸英语等,英美文学课程授课学时严重不足;二是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浪潮冲击下,社会心态普遍浮躁,快餐文化取代了经典的阅读,学生阅读心态浮躁;三是授课方式单一,课堂上老师往往搞一言堂;四是由于英美文学内容庞杂、文学样式多变,授课老师经常在不同的内容与体裁间转换,结果造成教学线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这一系列的突出问题,笔者试图提出改革构想与同仁商榷。

二、突出史纲教学

目前,高校从事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教学之侧重议论颇多。许多同仁撰文主张教学中文史并重,比如,陈立华2003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刘加媚2004年发表在《高教论坛》第2期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人士的认同并逐渐趋于一致。

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以为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师所能做的只有以文学史纲为主,而以文学文本阅读为辅。文史并重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老师往往在教学中疲于奔命,既要照顾到史纲的教学又要考虑到文本的分析,结果两者都无法兼顾,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进行,重点不突出。而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课堂教学能把老师从这一矛盾中解放出来,突出重点集中讲授文学史。

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重在把作品放置在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观察。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孤立于时代之外。如果不了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背景,不把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放到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去探讨,就很难把握文学发展的规律,更难以透彻理解文学史中的各个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难以领会文学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容易失去对作品的全面深刻解读。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史纲为重不仅能避开课时严重不足的尴尬,还能以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姿态把握作品,全方位地深入解读作品,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肤浅的一知半解的理解层次上。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读,学生会更加容易地全面理解作品,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课外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以文学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学文本,只不过它在课堂学习中处于次要地位。由于课时及课堂时间的限制,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大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上,否则会成为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

三、互动式课堂教学

由于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知识传递与讲授上,很少有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课堂上老师的一言堂和独白。吕洪灵(2006:61)认为“一场好的独白会激发听众浓厚的兴趣,感到受益非浅,它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也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启发”,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固然不可抹灭它自身的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惰性,或感到形式的单一,造成课堂气氛的沉寂”(吕洪灵 2006:62),同时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不到提高。

在社会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堂上,应当鼓励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复合式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老师教授的问题勿需赘言,问题是如何做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由于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他们大多已具备熟练运用英语作为工具的能力,所以,任课老师可以把有些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话题,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准备,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幻灯片、自我陈述等方式做讲解。例如在讲授某个作家时,老师可以先做一般引导,再把该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思想、影响等话题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自己去做,老师可在课堂上做针对性点评。这种任务型教学无疑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同时,由于学生轮流授课,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个性设计不同,不像教师授课那样单一,容易激发听课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获得和维持对教学的注意。

另外,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别的文学思潮与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加深理解;针对作家的文学文本,老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批评方法入手进行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多维视角观察能力。在文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本也是有着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文学文本是不变的,但对它的观察角度和批评方法是可变的,比如,《红字》中的“A”给读者的不同理解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造就了不同的象征阐释。

四、按文学体裁分类教学

总所周知,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庞杂、体裁多变,而目前许多高校安排老师授课时往往是一位老师负责一个班或者几个班的教学任务,互不相干。于是任课老师授课时经常要在不同的内容与体裁间转换,一会儿讲诗歌,一会儿讲小说,一会儿讲戏剧。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大多也采用这样的编写模式,把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内容混合编写,比如,吴伟仁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等。这样的教学和阅读形式可以让学生较为综合地接触大量信息和知识,但在授课时会造成教学线条不清,结构不完整,学生往往感觉到内容混乱,整体感不强,同时这样的授课模式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鉴于此,笔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应该按照文学体裁的不同分类教学,整合师资集中统一授课。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学按其体裁(genre)可分为诗歌(poetry)、戏剧(drama)和散文(prose)。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大致按照这三种体裁进行分类教学。比如,讲授英国文学时,可先讲诗歌,再讲戏剧,最后讲散文,每种文学体裁的讲授时间跨度分别从古英语时期一直到当代,线条清晰,结构完整,学生可以对英国文学每种体裁的发展与成就有一个明确清楚的认识。

采用这样的分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种体裁的文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且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英美文学课程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文学体裁面面俱到,而事实上是有所侧重,有些老师研究方向可能放在诗歌上,而有的老师则偏重于戏剧或者散文。分类教学模式集不同老师之所长,不仅突出任课老师的研究方向帮助其专业化发展还可以整合师资让学生在同一门课程感受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汲取每位老师的长处。

五、结语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素质提升课程,英美文学理应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这一课程在重商轻文思想影响下,面临授课学时不足、学生阅读心态浮躁两大突出客观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任课老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同时,英美文学课程的独特性使其授课形式单一、教学线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成为课堂教学中困扰任课老师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突出史纲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和按文学体裁分类教学改革构想,期待与同行商榷,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陈立华.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3,(2).

[2]刘加媚.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J].高教论坛,2004,(2).

[3]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61.62.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互动
探索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培智学校体育课中有效实施分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