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喜梅
[摘要]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上好这门课,对于学生的综合英语技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语境观为基础,借鉴语用学的认知语境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语篇-语境一体化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语境 以人为本 语篇
一、引言
阅读,是读者与语篇之间的对话,是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英语报刊阅读,则是目前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培养较强的英语报刊阅读理解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目前的我国英语报刊教学,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只注意语法结构的教学,将语义和语境视为不可捕捉的东西,并被弃置于教学的边沿地位,教学效果不佳。加之,传统的语法教学法,把学生视为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了学生对语篇的正确理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报刊阅读能力。
针对目前不甚理想的阅读教学现状,我们扬长避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语境观为基础,借鉴语用学的认知语境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语篇-语境一体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把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把语言作为语篇,结合语篇结构和语境因素,开展“语篇立体化教学”,训练学生由语篇的形式特征来推测意义,语境和交际意图以准确、全面地获取语篇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语境和交际意图来分析语篇的形式特征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文体意识,提高学生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能力。
二、理论依据
1.功能语境观和认知语境观
韩礼德(Halliday)在继承Malinowski和 Firth的语境思想的基础上,对语境的含义、分类以及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认为,语境是语篇之外的情景因素。情景因素主要指的是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 (mode of discourse)三种因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支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Halliday,1978),它们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三种功能又分别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及物系统( transitivity system)、语气系统( mood system)和主位系统( thematic system)所进行的选择。他们认为,通过情景语境,可以推测语言的功能,并进而推测语言使用的语义结构;反过来,也可以从语义结构推测到可能的语境。韩礼德还清楚地阐述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互补关系,把情景语境看作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把文化语境看作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
功能将语境与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语境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由于该理论只主张从人的外部世界即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不仅忽视了语言使用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也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语言使用者及其重要作用。而且,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的构建也呈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语言使用者们不是被动地受控于给定的语境,而是能够借助包括语言在内的种种手段生成、改变或选择自己所认定为适当的语境。但是,基于功能的语境构建大多不能充分反映语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与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学家不同的,是“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的创始人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则是从语言使用者角度出发,来看待语境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的。在他们看来,语境不是外在于交际参与者的客观现实,而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内化的结果,可称之为“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根据具体需要,从其认知环境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中,选择较为相关的内容,临时建构适合于特定交际的语境。这个语境不一定是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在这里,语境被视为一个心理结构体,而不是交际场合中种种具体可见的客观外在因素。他们主张从人的内部,即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语言意义的生成、交换和理解。任何客观外在因素只有进入了语言使用者所拥有的知识或意识之中,才有可能成为特定交际的语境因素。也就是说,外在世界的方方面面只具有成为语境因素的潜势,而是否实际成为特定语言交际中的具体语境构成,则最终还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这就使得受结构主义影响而被长期遮蔽的语言使用者及其能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从这方面讲,功能语境观和关联论的语境观具有及强的互补性。正如朱永生、严世清所言,关联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心理学有关认知模式和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的影,而Halliday等人的语境理论可以为语用学的情景因素研究提供一个比较成熟的、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框架。而这种研究对于心理认知因素研究,只会起到补充的作用(朱永生、严世清,2001)。
因此,从语用学那里吸收认知语境的概念和方法,把情景语境的研究和认知语境的研究结合起来,无疑会有利于人们对语篇的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
2.语篇
语篇指的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头或书面的段落。任何一段具体的语言,只要它在某种情景语境下可以作为一个统一体起作用,就能构成一个语篇;语篇应该被视为一个语义单位,它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Halliday & Hasan,1976)。胡壮麟(1994)把语篇的定义总结为: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3.语境与语篇
以韩礼德(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学家认为,语言与语境相互依存,它们之间存在着双向辩证的体现关系。自上而下语境限制语言的选择,并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中得到体现,而且语言的选择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中,才产生意义并表达意义,同一个语篇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中通常表达不同的意义。自下而上语言体现语境,语言不只是对其赖以生存的情境语境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语言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语境,并为现有文化语境增添新的内容(黄国文:2006)。因此,语篇教学不能脱离语境。
三、以人为本的语篇-语境一体化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活动属于语言和语篇的范畴,而语言和语篇只能在其使用的语境中为人所理解。阅读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用语言系统这个意义来源,在语篇层次上提取意义,达到对语篇的理解。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新闻语篇是这种实践的产物,它们跟任何其它类型的语篇一样包含或反映着其生成者的立场和观点,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对读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4年版)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版),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不仅应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政论和书评,还应能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段;而且要能理解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学习的高级阶段,应把重点放在语篇的深层次意义和对语篇的评价和欣赏上(张德禄,2005)。基于以上要求,我们以语境与语篇之间的系统联系为理论依据,借鉴语用学的认知语境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语篇-语境一体化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1.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建构背景知识,启动整个阅读过程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能力受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的制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活化学生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策略知识;寻求学习者对阅读材料有效理解的认知固着点,通过激活、建构背景知识来启动整个阅读过程。英语报刊阅读语篇具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特征,且内容新颖。如果学习者的认知语境在阅读前没有得到有效的激活和建构,阅读理解就会费时底效,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阅读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入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阅读前建立一个适当的语境,填充认知语境的缺损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首先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该话题发表观点,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由教师设问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经验说起。以2006年10月4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有关朝鲜核试验的两则报道为例,我们不妨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朝鲜核试验的看法,这对学生是很熟悉的话题。在探讨了学生自己对朝鲜核试验的看法之后,再谈中国和美国对朝鲜核试验的态度,有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强记忆。
2.分析语言形式特征,推测意义、语境
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层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相邻两层次之间为体现关系。语义层是衔接语境层和词汇语法层的中介和桥梁。一方面,语义层在语言系统中的词汇语法层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语义层本身又体现更高层次的语境层。
我们建议,在阅读文章时,教师不妨鼓励学生选读一部分或通读所有小句层次上的主位成分,预测语篇内容,养成了解语篇大意再细读的习惯。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大脑中的有关图式,促进阅读理解,而且还可提供一种训练速读技能的手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篇词汇、语法层的语言特征的简单分析,推测语篇语义、语境。我们可以简略分析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主位结构。接下来,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语篇的语法特点。进行语法分析后,根据语法分析的结果,来认识其相应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根据意义探讨,引导学生推测语篇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以及物性分析为例。及物性在功能语言中与小句如何表现概念意义有关,其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即将经验功能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出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韩礼德:1985)。人们可以通过及物系统把人类经验分成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及物性结构通过动作者-过程-环境成分等语义功能标记,来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即概念功能。同一事件可能表达为不同的语言过程,同一语言过程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过程类型的选择通常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影响。但是,即使同一类型的语篇,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这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辛斌,2005)。
我们以对2006年10月4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有关朝鲜核试验的两则报道的分析为例。两则报道在过程类型的选择上存在惊人得相似性。在6种过程中,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所占比例最大。这完全符合语场的需要,并说明新闻报道十分关注客观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另外,过程动作者均是官方,这体现了新闻英语报道具有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
3.对比批评分析,推测交际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双方报道在过程类型选择上具有相似性,但在过程的具体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所实施的动作的内容及环境成分的选择上,却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同时都把朝鲜作为物质过程的主要动作者。其中,在中国日报中占到78.6%,在纽约时报中占76.5%。但是,双方在动作者以及动作者所实施的动作的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动作者的选择上,中国日报频繁使用“DPRK”,纽约时报则更多地使用“North Korea”。在动作者所实施的动作的内容上,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虽然都承认朝鲜将要进行核试验,但试验的前提条件,原因和结果却截然不同。中国日报直接或间接转引朝鲜对其进行核试验的解释,即试验是在维护朝鲜半岛安全、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敌对政策,这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另外,引导学生对两则报道中出现的言语过程的言语发话者,转述动词和转述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4.整合新知识,重构学习者的认知语境
阅读过程中,由于作者受到新闻语篇简洁性和客观性的制约,一些信息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本语言之中,需要读者调用认知语境,运用有关知识推导出来,最终获得对文本的最佳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对比分析所获得的知识,利用不同层次所含的信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根据已知信息进行预测、推理和猜测语篇的交际意图。然后,进行讨论,消除误解,排除障碍,整合新知识,进而重构学习者的认知语境并培养学生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葛达席.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德禄,苗兴伟.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