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泽慧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测评方式,改善高校课程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在考试中做到充分利用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形式多样化,允许考生自主选择;加强平时测评,弱化总结性考试的份量。同时,也要求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注重能力培养的考试组织方式。
[关键词] 高校教学 能力培养 多元化 课程测评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发展,正在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教育理念也需要由对知识技能的传输逐步转变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历史原因,全国1500多所本专科院校还普遍存在小而全、专而不精等情况,同时国内有关教育发展理论尚不成熟,对许多问题的探讨还未取得广泛共识,致使高校千人一面,培养模式雷同,以知识传授和采用灌输式教育为主,特色鲜明的高校并不多见。2005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着重提出“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计划招生、计划分配、年级制的对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日益严重。所以,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学校迎合市场导向,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者着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面临彻底改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有紧迫感。”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在论坛上指出,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就业应急,而且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创新,也涉及到教学体制的创新。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改变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学成果的测评方式不断变化,使得教学内容适应现实发展,使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特别是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具的广泛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仅仅依靠变革专业培养方案,尚不能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大量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尊重要求从更深的层次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了学分制或不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它承认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设计成长模式,选择成长途径,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自由选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才华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学分制管理的突出特征是多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因材施教、弱化考试的选拔功能,更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个体差异性发展。因此,本文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针对高校课程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重视能力培养,健全多元化的教学测评体系。
二、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针下存在的教学问题
课程考试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课程教学流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考试方式对于教学活动主体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教”和“学”的指挥棒,并最终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讲,考什么影响着学什么,如何考左右着如何学。而且,这种影响往往具有时滞性,即当前的考试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剧烈的考试形式变化只能使得学生无所适从,而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渐进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变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即使教学内容已经转化,学生仍然会从考试中接受引导。
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学分制,并且正在逐步解决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下述主要问题。
1.测评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仍然保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的各个环节,不能做到合理规划,有效配置,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致使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扩招所带来的数量压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之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必须适应当前形势,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2.考试的组织形式单一,试题内容覆盖面窄
从当前高校课程考试的实际情况看,总结性考试的组织、管理比较规范,学生重视程度高,考前大多会认真地复习,考试成绩也基本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勤奋程度,这是目前课程考试已经起到的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是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卷面成绩几乎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重要依据。而诸如论文、口试、调查报告、实验结果、实践成果很少作为测评的主要依据。而这些形式没有被广泛采用,甚至在经历过大胆尝试之后又逐渐势弱的主要理由有二。
首先,近年来,由于受教学评估的影响,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强调规范教学的同时,也对考试形式作出过多的限制。试卷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个主要观测点,有着很高的规范建档要求,如评分标准的制定,审批程序的完备。对于出卷老师来说,客观性的不易把握导致评分标准难以制订。
其次,教师采取其他形式考试的动力不足。由于闭卷考试所具有的命题简单、阅卷方便、标准明确等优点,使得多数教师倾向于采用此种方式。尽管开卷、论文、报告、实践成果等形式不要学生死记硬背,既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点,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答案,会给多位教师阅同种试卷带来误差和不便。同时,学生利用网络抄袭的现象日渐严重,没有任何加工的、大面积文字的抄袭行为不仅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且严重挫伤了其他认真应考学生的积极性。而对抄袭现象的监督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使得许多教师对采用这种考试形式持审慎态度。而口试或面试既能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又能较准确而深入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但是考试过程中学生较紧张,难于深思熟虑,教师易疲劳,精力易分散,难以规范化管理,因此仅在选拔式考试中比较常见,例如研究生招考。
同时,在闭卷考试中也会出现试题内容覆盖面过窄的情况。考前由教师划定重点或范围,尽管这样能够部分迎合学生畏难的心理,但是它也损害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中投机现象严重。
3.评价指标不健全,重形式轻内容
虽然各高校都已投入不少精力,但迄今为止却还没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的大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大学生的教学管理与就业指导不能有效结合。大学生需要一个参照系,以便能够及早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上的缺憾,而现在大学生在校期间茫然、无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考试的压力也使得一些学生不堪其重。
在以前,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板书,测评主要依靠闭卷成绩,内容严格地限制着形式,切忌以“形”伤“神”,因而造成教学上对形式与技巧的严格要求。而如今,内容可以用多种工具(技术)表达,内容对形式的限制就越来越弱。相反,合理利用新技术与新工具还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因而,现在形成了教学内容囿于形式、试卷规范而课程枯燥、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学生不能圆满地完成对知识的再认、再现、再生过程。
4.考试中多种矛盾共存
目前,我国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是出现新与旧共存的局面。教学管理中新旧模式共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内动力不足,因此,形成多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共存:形式化要求过多与随意度过高共存;自主性不足与责任心不强共存;逢迎学生与脱离学生兴趣并存;优秀的教学效果受限于守旧的教学规范,与陈旧的教学内容混迹于新型的测评体系共存,等等。
三、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多元化课程测评方式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使考试成为教师控制教学秩序的工具,逐渐地,学生也集中关注如何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如何学到好内容。高校考试改革要尊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考试异化。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改变课程的测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1.充分利用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高等院校传统的考试方式也面临着变革,而实行网上考试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如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考试。由于管理学要求学生具有跨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因此利用Excel、ERP、Olap等专业软件来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时学生必备的能力。如果采用闭卷考试,则只能通过计算或简答考察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通过提交作业或报告的形式考查,则不能有效甄别学生的真实水平,难免一些学生抄袭别人的结果,或者不求甚解、求他人代办。这种考试也部分地改变了教学内容,可以在授课中加入一些具体问题,并展示给学生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使得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只有通过这种训练,才能真正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才能够有意识地寻求专业方法解决。
2.考试形式多样化,允许考生自主选择
目前,多数课程采用单一的考试形式,如只有闭卷、或只有开卷等。单一的组织形式无疑能够很好地保证最后成绩的公平性。然而,在学分制情况下,考试的选拔功能越来越弱,因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尝试一门课程多种考察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这在国外已经有不少学校在尝试,但在国内鲜有成熟经验推广。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这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方法。如《电子商务》这门课程,前述的闭卷、开卷、上机考等几种形式都能够反映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因此笔者给学生列出了多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当然,在选择过程中也会出现某些选项比较集中的现象。例如选择开卷考试的人数比重较大,而上机考很少有学生选择。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观念中仍然认为开卷考试比较容易;(2)大多数学生不习惯上机考试,动手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纠正学生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并打消学生的投机心理;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一部分特长学生选择上机考,做到上述几种选择人数均衡。
加强平时测评,弱化总结性考试的份量
在课程测评过程中引入多元化标准,以确保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平时作业、测验、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也是最终成绩的决定因素。而且,要逐步提高这些因素在成绩评定中的份量,这在国际上也有不少成效显著的例子,可参见。如《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从培养目标来讲,希望学生能够从该课程的学习中了解电子商务中系统分析的原理方法以及简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但是,闭卷、开卷、上机考等方式都受到时间的限制,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很难评价学生的能力。因此,笔者采取提交报告和答辩的方式,并提高平时成绩的份量。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先在课堂上公布要提交报告的形式和要求,学生自定题目,3~5人自由组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小组。接下来在课堂上分阶段要求各组答辩,根据各小组的答辩情况记录学生平时成绩,这样标准透明、评价公平。最后在经历多个阶段的答辩后,学生的想法基本成熟,可以给出电子商务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以文档和软件的形式提交。
当然,由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本大、激励小,因而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来自教师队伍的内部推动,更需要学校从整个体制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例如,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在谈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思路时曾说:一是努力建设以通识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二是努力建设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三是努力建设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努力建设以人格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又如,上海理工大学于2002年推出“分层次教学”思想,采用递进班的形式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分层次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从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开始,到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实践环节的训练、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自主“择师、择课、择时”,根据“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等职业发展规划实行流动,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不断向更高层次进取。学校还建立了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以学习指导为辅助、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保证、以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新模式,强调知识基础之上的能力和素质,强调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发展空间。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测评体系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能够适应现实的发展。然而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在体制建设上不停探索,给予充分的激励策略,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更新理念、增强责任心、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郑玉刚,范栋华.关于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DB/OL].
[2]柳应明.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管理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 (1):23-25.
[3]高云志, 刘志勤, 康勇.对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 73-75.
[4]徐善登.大学课程论文考试形式双刃剑作用的应对.科教文汇,2008,10:33-33.
[5]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8,(33):549-555.
基金项目:受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编号S30501)、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经济系统运行与调控”(编号J50504)、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571049)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