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优生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2009-06-17 08:59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

徐 杰

【摘要】绩优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在心理方面受到的关注程度往往不足,这严重地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着重剖析了高校绩优生区别于其他学龄段绩优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达到使高校绩优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身心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高校 绩优生 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为社会、学校和广大师生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内,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依旧普遍存在,作为应试教育“优良产物”的绩优生,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学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然而,与贫困生、网络成瘾生、毕业生等其他群体相比较,高校绩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具有隐蔽性,经常容易被忽略。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绩优生自残、自杀、犯罪等报导的增加,突出地表明了关注和解决高校绩优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同时,这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绩优生的心理剖析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说,高校绩优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产生的,它是在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累积,之后又经更加贴近素质教育和更加社会化的高校生活诱发,并在年龄增长、认识加深、情感渴望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凸显的。相对于中学绩优生来讲,高校绩优生的心理表征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就其普遍性的表征来讲,高校绩优生同其他学龄的绩优生都具有成绩优秀、学习情绪饱满、独立活动能力强等优点,也会有过分关注他人评价,缺乏抵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嫉妒他人而不能正确看待竞争和交际能力欠缺等缺点。但同时,高校绩优生因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具有以下区别于其他学龄段绩优生的特点:

1.需求动机增加而致的过分看重成绩

与中学教育以升学作为主要目标不同,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加工地,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习成绩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断成熟,优秀的学习成绩不但意味着可以实现内心的成就感、荣誉感,获得他人的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同时还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出国留学、就业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等。更为重要的是,与高中不同,大学生活基本上是远离家庭、父母的,想要开始独立生活的愿望使大学生尤其是绩优生更加看重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包括经济上的分担与感情上的回馈,因此取得一个好成绩,让家长放心满意,也成为他们一定要考取高分的主要动机。需求的增加导致注意力的集中,因此,高校绩优生往往更加看重考试成绩,并形成一系列以成绩为中心的,如压力大、焦虑、紧张、极度敏感、嫉妒心强等心理问题。

2.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家庭、社会责任感加重并存而致的心理压力巨大

绝大多数高校绩优生都对人生有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以及世界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困难等情势,也使高校绩优生更清楚、直观地认识到了竞争的残酷与激烈,使其更加具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高度危机意识,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实现自我价值的困难程度的增加,是加重高校绩优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原因。同时,大学生对于自己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也由原来的被动加载发展到现在的主动承担。在家庭责任方面,想要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向远方的父母做情感回报,通过获得丰厚的奖学金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等;在社会责任方面,大学时期也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更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激情岁月,对于自己的职业憧憬和改造世界的想法也最为强烈,这些因素同时也成为高校绩优生的心理负担沉重的又一原因。想要的东西太多,取得一切又困难重重,获得的光荣与成就又害怕失去,于是每天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中,不自觉地害怕被人赶上或超越,总觉得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用,没时间逛街、没时间参加社团活动,甚至连走路、吃饭也都是匆匆忙忙的,使周围的同学也常感到很有压力,这些都是高校绩优生心理压力沉重的突出表现。

3.心理问题的深层隐蔽性

这里所说的隐蔽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容易被外界忽视。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绩优生在班级中通常被老师作为产生激励效应的教育工具,为了在集体内树立优秀典型,对于绩优生的缺点或错误常常不追究或从轻处罚,或者是由于光环效应而使教师忽略了对于绩优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第二,高校绩优生往往更倾向于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由于长时间被作为优秀典型树立,久而久之在绩优生心目中就形成了一种榜样意识,这种心理使绩优生往往处处要强,不甘落后。但是与中学以成绩为标准判定学生的优劣不同,大学中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更加多元化。学习成绩固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社会活动能力也成为重要标准,并且日益受外界重视。而高校绩优生往往在后一方面的表现不佳,对于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好强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更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受不了他人的超越,于是更加企图用“一美遮百丑”的手法使外界不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以维持原来的良好形象。

4.挫败感易感且强烈,自身缺乏有效的调节方法

绩优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值,因此在其他人眼中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讲却没有达到目标,所以就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由于大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高校绩优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技不如人,甚至于有时会陷入深深的自卑,而受到更强烈的挫败感。然而,对于绝大部分高校绩优生来讲,由于远离父母,家长心理关怀的涉入没有中学时段充分、及时,又长期地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的对象,而导致缺乏外界的心理关注和自身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使他们在面对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更强烈的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时没有有效的排解途径。

二、教育对策

绩优并不等于心理素质优秀,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知识技能与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人才,因此,关注高校绩优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提高、发挥高校在绩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程度与普遍引导作用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普遍指导作用,它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因此,基于这一特点,高校在绩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绩优生与贫困生、网络成瘾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一样,纳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全校范围内加重对绩优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其次,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绩优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心理辅导训练、集体活动等方式提高对绩优生的心理关注度,加强挫折教育,为其创设更多的挫折教育情境,增强绩优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最后,进一步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各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形成的多层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在广泛的范围内积极引导绩优生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2.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绩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具体、直接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辅导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第一,年龄优势。高校辅导员多为优秀留校毕业生,据统计,全国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因此在心理方面更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沟通的欲望。第二,工作的连续性,全面性。相对于学校领导和专职教师来讲,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因此,对于每个学生的了解也就更全面,也更能把握所带学生整体的思想状况,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发现。基于这些优势,高校辅导员可以在绩优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相对于学校的普遍教育的方式来讲,辅导员的心理干预更具有一对一的专门性。但首先辅导员应该更新观念,将绩优生也作为自己日常心理关注的重要群体。然后主动了解其思想动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地解决不同绩优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平等的对话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竞争、挫折,帮助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充分利用绩优生强烈的榜样意识和好胜心理,鼓励其担任班级、社团干部,布置参与学校活动培养其交际能力,有意识地设置挫折情境提升其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使绩优生能正视竞争、挫折的客观存在,辩证地看待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引导其进行受挫心理的自我调适。

3.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学校及老师的教育作为一只外在的手,其作用就是帮助绩优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其学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因此,自我教育才是解决高校绩优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绩优生应该认识到成绩只是帮助实现理想的手段,虽然重要但却不只这一种,条条大道通罗马,很多方法都会使人获得成功。其次,正确认识竞争和挫折,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没有失败也不会有成功,只有坦然地面对竞争与挫折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最后,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健全的人,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或者主动寻求帮助,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未来社会是知识的战场更是心理的战场。

高校绩优生作为一个学习上的优秀群体,承载着人们更多的期望,但同时作为一个受心理关怀薄弱的群体,也更需要人们的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更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积德.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1,(9,10).

[2]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4):27.

[3]田爱春.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0).

[4]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1):66.

[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1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