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成
顾名思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就是使用抗生素后引起的腹泻。自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后,1943年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用于临床。青霉素的神奇疗效和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成为当年医学领域的两大突破性成果。1945年,弗莱明与英国的钱恩、澳大利亚的弗洛里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此后,抗生素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至今已有数以百计的不同抗生素问世。
但是,与抗生素显著疗效相伴而行的,是耐药菌株的层出不穷和抗生素的毒副作用。1970年,口服克林霉素研发成功,成为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效药物。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人们发现克林霉素与致死性伪膜性肠炎有关。当时对这种肠炎的病原菌并不了解,也无特效治疗方法。直到1977年,人们才发现其病因是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及其外毒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由此而确立。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也不断有致死病例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已成为令人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
虽然人们已经确定,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菌,能产生外毒素A与外毒素B,引起腹泻,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内源性致病。该菌在正常人及新生儿粪便中均能分离出来,很可能是肠道正常菌群之一;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使该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而致腹泻。另一种看法是外源性致病。该菌与痢疾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均属肠道致病菌,一旦侵人人体便可致病。现已证实,除万古霉素和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外,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诱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中首推克林霉素,其他还有头孢霉素、氯霉素、新霉素等,青霉素也偶见报道。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十分悬殊。从健康的病菌携带者,到一般性的腹泻、结肠炎、伪膜性肠炎、爆发性结肠炎,都可发生。尤其是后两种疾病,可致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诊断的首要条件是有使用抗生素史,多在一周左右,也有停用后发作者。大手术后、肿瘤化疗后和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格外警惕本病。近年来,该菌的分离培养问题已得到解决,在特殊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检出率。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首先是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改服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其他治疗与感染性腹泻基本相同,包括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禁止使用止痉剂和止泻剂。糖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但其疗效并不肯定。
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中医认为,本病与“肠痈”、“肠风”、“肠游”、“下利”等症的论述类似,以热、泻、痛、胀为主症。急性期以清热解毒、通滞化瘀、理气凉血为治则,可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柴胡疏肝合失笑散、核桃承气汤加减;重者出现阳气虚脱时,应给予参附汤合黄土汤加减;后期以健脾益气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人参健脾汤治之。必要时可配合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