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毕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探讨;训练;方法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周岁,他们认识过程带有任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能够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1 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路的渗透与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解数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按以下程序进行:
1.1 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去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的数量关系。对学生生疏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1.2 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1.3 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1.4 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例: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100万人,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1.2%,写出该城市人口总数y(人)与年份x(年)的函数关系式。
这是一道人口增长率问题,为帮助学生审题,提出以下要求:——粗读,题目中涉及到哪些关键语句,哪些有用信息?解释“年自然增长率的词义,指出:城市现有人口、年份、增长率,城市变化后的人口数等关键量。
——细想,问题中各量哪些是己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存在怎样的关系?
——建模,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学过的、见过的哪些问题有联系,它们是
如何解决的?对此有何帮助?
经学生讨论后,从特殊的1年、2年……抽象归纳,寻找规律,探讨x年的城市总人口问题:y=100(1+1.2%)x。
2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纳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及时结合所学章节,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发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①增长率(或减少率)问题②行程问题③合力的问题④排列组合问题⑤最值问题⑥概率问题等。这样,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针对问题情景,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利用联想,建立数学模型。
3 关于应用问题中的算法问题
由于在有些应用题中计算较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数据、用科学计算器,处理、计算数值,在例题、习题中给出的数据比较复杂,我认为高中数学应用题的重点是数学建模,明白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