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少卿书》:解读司马迁和《史记》的一把金钥匙

2009-06-13 05:5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研读司马迁史记

韦 丹

摘 要:《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任安的回复信,更是司马迁“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研究司马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司马迁的一篇重要文献,也是研读《史记》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词: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研读 《史记》

书信发展至西汉,基本成为了私人传情达意的工具。书信中倾诉的对象多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般来说,不对外公开,具有较强的隐秘性,因此作者挥笔时,不需要思前顾后,左顾右盼,再三斟酌,反复推敲,而是任思绪恣意挥洒,自由驰骋,随意倾泻,一吐为快。正因为如此,书信往往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鲁迅曾说:“究竟较近于真实。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1](P408)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复信,更是司马迁“自己的简洁的注释”。后人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研究司马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司马迁的一篇重要文献,也是研读《史记》的一把金钥匙。

《报任少卿书》写于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此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已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领赞尚书出入奏事”,是汉武帝的近臣。之前任安曾写信劝他以职务之便,“推贤进士”。司马迁因公务在身,“卒卒无须臾之间”,故久未报。而这个时候,任安在太子刘据起兵和江充相斗中受牵连下狱。司马迁担心他即将遭斩,就给他回了这封信。全文紧紧抓住任安要求其“慎于接物,推贤进士”这一句话,向任安敞开心扉,把自己不平的遭遇,愤闷的心情,对生与死的态度,全盘托出。书中对受刑前后的心理变化加以细腻而真挚地刻画。受刑前,沿袭先父史官职务,喜出望外,备感珍惜,日夜努力,期望得到皇上的宠幸——“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2](P2729);受刑后,受尽别人的鄙视:“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2](P2725),“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2](P2727)倍感孤独:“郁悒而无谁语。”[2](P2725)愧对祖先:“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2](P2736)身心受到摧残,痛不欲生:“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P2736)肉体的痛苦,心灵的折磨,几乎令人窒息。在如此非常态下,司马迁依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撰写,令人肃然起敬!如果说《史记》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司马迁,容易让我们对他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伟人距离感,那么,《报任少卿书》却带领我们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了解他的感情世界,感受他普通而真实的一面。这有助于我们对司马迁进行正确而全面地解读。

同时,司马迁还在书中多次强调受腐刑是对人格最大的侮辱:“诟莫大于宫刑”[2](P2727),“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2](P2732)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不以死拒刑,而是“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因为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P2733)这样的选择基于他对生与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P2732)受极刑,而以死了之,无济于事,“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2](P2732),这样的死,与蝼蚁无异,他不屑这样选择。他要追求不朽的功业,著书立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P2735),无奈“草创未就”,就因李陵事件被判腐刑。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以古代圣贤发愤著书的事例激励自己:“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2](P2735)他要效法前人,于逆境中发愤著书。于是他从容地面对腐刑,“就极刑而无愠色”。书中司马迁表达了进步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了解了司马迁进步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于那些为了建功立业而忍辱负重的英雄们,从不吝惜他的赞美之辞,如在《史记·伍子胥列传》赞中评价伍子胥:“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3](P2183)又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赞中高度赞扬蔺相如:“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3](P2451-245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书中还解释了自己为李陵辩解的原因,这也有助于我们对其及其作品的解读。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书中叙述了自己为李陵辩解的原因: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2](P2729-2730)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知道司马迁为李陵辩解的原因有三:一是敬重李陵的人品——孝敬长辈,礼贤下士,谦让有礼,与人为信,廉洁奉公,以国为重,有国士之风;二是在与匈奴作战中,李陵虽败,但“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毕竟此战役兵力对比悬殊,李陵以不满五千步卒横挑强胡亿万之师。即使这样,李陵还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最后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乃败下阵来。并且李陵虽然投降了,但李陵往日的为人,让司马迁相信李陵这不过是“欲得其当而报汉”罢了;三是想效忠君王,“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可以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在为李陵辩解这件事上,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对汉武帝的忠心,更是体现了司马迁尊重事实和一分为二全面看待问题的伟大人格。正因为如此,《史记》描写人物较为全面而客观,如写吕后,司马迁既写她的残忍毒辣:残害赵王;施酷刑于戚夫人,“断戚夫人手足,去眼,恽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3](P397)这些所作所为连她的亲生儿子都难以置信,叹曰“非人所为”!而对于在汉高帝打天下之初,吕后与高帝出生入死,及辅佐高帝定天下的功劳,也一一记下,没有抹杀。并且对于吕后的执政,也给予充分的评价:“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3](P412)又如写项羽,既写他“力拔山兮气盖世”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破秦兵,攻城略地,建立王业,号为“霸王”。同样也写他的好猜忌的小家子气:中汉王的反间计,怀疑范增。评价人物较为公允客观,如评价李斯,“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3](P2563)李斯在人生的前半生积极进取,抓住机遇,辅佐秦始皇成就霸业,位至丞相。司马迁对他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李斯位至丞相后,未能发挥自己的辅佐作用,主张实施酷刑,焚书坑儒,听任赵高胡作非为,致使国丧身诛,这种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品质也给予深刻批判。又如对皇帝身边的妃子评价,“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3](P1967)他既看到妃子误国的消极作用,也肯定妃子对皇帝建功立业所起的积极作用。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也解释了《史记》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等,但毕竟这是一篇公开自传,因此它行文较为严肃谨慎。相比之下,《报任安书》是私人信件,具有较强的隐秘性,行文自由恣意,无拘无束,真情实感流于笔尖,我们从中能获得在正式传记里难以得到的史料。毫不夸张地说,《报任安书》是我们后人解读司马迁和《史记》的一把金钥匙。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韦丹 广西南宁市第二师范学校 530200)

猜你喜欢
研读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