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确实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但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潮流中迷失了方向,他们面对异彩纷呈的新课标、新流派、新模式,没有清晰的大脑,没有辨别真伪的慧眼,这些势必不利于巩固新课改成果以及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笔者认为,切切实实的实施语文课改,在课改的同时更要重视回归课堂,感受文本、解读文本、领略文本以及拓展文本,让学生在接受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情境再现,感受文本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而人的情感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要把学生带到课文那美丽的境界中去,使他们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
例如《致橡树》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宽大的屏幕上认识攀援的凌霄花和高耸的木棉树,倾听潺潺的流水和缠绵的春雨,感受能震撼心灵的闪电雷鸣,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从而领悟到:也许这才是至深至重的爱情,这才是永恒的天长地久。
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的情境中,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让学生直观立体地感受到课文所营造的妙不可言的境界。
二、师生共读,解读文本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通过诵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通过诵读,可以体味到文章的妙处;通过诵读,可以知晓各种语文知识,获得语文技能。
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课文,可以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范读,可以让学生的灵魂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让他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想起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更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
在范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要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放声朗读。教授课文《崤之战》时,笔者在初步介绍课文背景和情节的基础上让他们大声朗读,在赏析完课文的基础上又指导他们带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以及秦穆公的刚愎自用,蹇叔的明智远见,弦高的勇敢机警,先轸的忠勇刚烈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课文分析,领略文本
语文的魅力全在于诗意,在于意境的美,高中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故都之秋的清静之美,高原上红柳顽强不屈的乐观精神,月下荷塘的朦胧美景,给人以希望、温暖和力量的巴金的灯等等。分析作品,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到文章美的意境,从而领略文本的无限魅力。
如《故都的秋》一文,指导学生读描述庭院秋景的文字,可以把学生带到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中,感受到文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置于一个破旧的农舍中,坐在一张古式的藤椅上,手捧一杯浓茶,悠哉游哉地品尝着;在清新、寂远的高空中偶尔传来青天下驯鸽的声音;身旁是一棵高大茂盛的槐树,阳光通过密密的叶缝在地面上形成点点光斑,恰好有一束阳光照到眼睛上,于是收回视线,看到了墙角边的牵牛花,有蓝色,白色,还有紫黑色,还有淡红色。
四、说写训练,拓展文本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写作水平的高低仍然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领略文化的魅力与精髓,用现在社会生活的观点与态度去评价文本。
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通过对课文情节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却又勤劳勇敢的妇女形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这时候,课堂就成了学生的舞台,他们可以尽情发挥、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加以引导,布置学生课后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写下来,并注意心理描写。在这个说、写的训练中,学生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剖析得更加透彻,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写作能力。
总之,我们一线的教师要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尽情感受文本,师生一起解读文本,分析课文领略文本,用说写训练解读文本,在课改大潮中把好方向掌好舵,为最终实现新课改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季玉芳 江苏省南通市姜灶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