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哲
中学历史教育不但要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同时还要进行文化史教育。但如今中学的历史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文化史部分在历史课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这部分的教学同时又是大多数历史老师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有:
(1)这种课知识面太宽太深,教学时不好把握。面对学生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再也没有了政治、军事、经济史内容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让我们去解释一些相当专业的问题又有点勉为其难,比如书法、绘画等。加上要在短短的40分钟把一个王朝或几千年的一段时期的文化讲清楚不容易,所以很多老师都是“蜻蜓点水”即过。结果学生越是历史文化课的内容越不爱学,因为老师讲的书上都有。
(2)以往历史教材体裁编写欠合理,政治军事史、经济史比例偏重,文化艺术史不但所占比例较轻,还往往视为“选学章节”,讲不讲亦可。
(3)许多老师自身在读书生涯中所受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本来就少,文化素养和艺术知识的缺乏使他们每次碰到上历史文化课,总觉得束手无策。
(4)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法显然捉襟见肘。要讲好一节文化课,更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并具备充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许多学校却很缺乏所必需的展示材料(如音乐、绘画作品、典型的文学作品片段)以及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一类)。这是制约讲授中实施具体可行性操作的重要因素。
怎样才能使历史文化课大放光彩呢?我总结了几点上文化课的新方法。
1.文化课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极好载体
如果教师按目录一讲到底,学生不会有什么感觉。所以要拓展教材,不妨设些专题讲座。比如讲到明清建筑这一内容时,我用《老北京建筑》为专题给学生上了一课,以故宫为中心,添加了北京民居——胡同的介绍,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2.创造和利用模型,创设物具情境
在历史文化课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还包括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通过组织学生制作或我自己购买等形式收集部分模型,如桥梁、泥字模、京剧脸谱等。在上课时,我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型,一边配以声情并茂的介绍,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和观察,且印象深刻,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动员学生注意搜集身边、家乡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新发掘的合浦汉墓,参观了解北海老街的历史并举办学生的摄影作品展,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应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开始。
3.利用影视资料,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在历史课中利用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使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在《中国古代史》戏曲文化教学中,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例如在教元曲之“窦娥冤和关汉卿”时,我借来京剧音配像《窦娥冤》,并给学生放映了“刑场”一折。这一尝试不仅实现了对本时期本课的内容的教学要求,而且还为学生以后欣赏和理解京剧打下基础。
4.创设现场,模拟角色
上文化课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表演历史人物角色,模拟再现过去历史的片断,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关于孔子这一内容时,我指导学生创设现场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及其著名弟子子路等人,并模仿其语气进行对话交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5.对诗词的处理
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课上讲述古诗词应有别于语文课,其侧重点应放在介绍诗人的生平及诗词反映的时代的历史背景上。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词的内涵和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讲到初唐的诗歌时,我以李白为例,一边讲述他的生平的各重要阶段,一边向学生展示他各不同时期的作品,从而使学生了解李白浪漫主义情怀的来源背景及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学生们学得饶有兴趣,都说第一次对李白的作品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
6.共享互联网
互联网上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只要搜索到这些网站的网址,就可以访问、利用它们。为了方便学生们查找资料,我还在学校的校园网站开设了一个平台,先把网上的资料搜集、下载下来,再重新分门别类地进行编辑,并设置搜索引擎方便学生搜索资料,这比他们自己在互联网里搜索查找容易多了,重要的是还节省了学生们宝贵的时间。
总之,对于历史文化课,只要我们事先精心备课,课堂上尽量多采用一些情境教学的手段,适时讲述一些能唤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文化专题,我们就可以改变历史文化课枯燥乏味的局面,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激励,从而让历史文化课也大放光彩。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