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学生的品行素养和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的提升,这些都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落实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文本的价值趋向,最大值的借助和利用文本,为学生发展奠基。
一.课堂呈现文本的价值
新教材以单元专题进行编排,每一个专题单元都包括“识字、课文、语文园地”三大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彰显着专题单元的价值。语文教师就应在课堂上不断地呈现文本的这种价值,让学生多方面地感受文本的价值。我们以一年级的“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二年级的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和写话课《夸家乡》研究活动为例,尽管领域不同,但是都围绕文本价值在展开。
在“我该怎么办”的口语交际中,当妈妈不同意“我”做家务,“我”该怎么办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了记者采访、家庭布置等情境创设,努力地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地分析“妈妈不同意我做家务”的原因,并开动脑筋,想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来说服妈妈,以达到做家务的目的。整个课堂教学展示始终透露出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对妈妈的关爱、回报和孝敬,同时也体现了新时期孩子遇到问题肯动脑思考、予以解决的品质。
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用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萨沙一家人的和睦、亲情与关爱,更凸现了萨沙不甘弱小、保护弱小的精神境界。课堂呈现了课题的引读、文本的通读和重点句子的研读,在潜移默化中将文本的价值渗透到教学之中,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教育。《夸家乡》这一堂写话课,从家乡的美丽风景、丰富物产和巨大变化三个板块,通过大量的图片,组织讨论,来达到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目的,这也正是教材文本所寄予的期望。
二.把握文本价值的趋向
只有教师明白了文本的价值,了解了文本预期的目标,才有这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引导,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1.明白文本的价值
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凭,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缺损了课堂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新教材所选的优美篇章,都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创新的信息,有着明确而又多元的价值趋向。教师只有依凭文本,明白文本其中的价值,最终引向价值的达成或超越,才算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例如:阅读《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教师对于文本的价值是极为清楚的,而且将其安排在各个环节之中,在课题导入上动足了脑筋,对这个题目进行了反复的朗读,首先是加上句号、问号、感叹号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题目的含义,其次是突出“不是”、“弱小”、“最弱小”来强化朗读,读出了题目的感受,有学生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个题目就好像是我们全班小朋友说出来的”、“我们都是勇敢的孩子”。我想,这样的侧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不仅读懂了课题,而且还隐隐约约领悟到了文本的内涵价值。
再如《我该怎么办》《夸家乡》,尽管“口语交际”和“写话”教材浅显,或只有二三句话,尽管上课的难度相当大,但是两位老师也都非常明白文本的价值,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地以“情境”、“图片”等加以体现,可以看出她们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预设文本的目标
教师明白了文本的价值之后,就会制定相应的预期目标,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换句话说,教师的课前预设是为了达到或超过文本的价值而进行的。
例如《我该怎么办》,老师为了达到文本的价值,而确立了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体现关心父母、尊敬长辈的价值目标,预设了记者现场采访、为小明想办法、谈做成家务后的感想等教学环节,较为正确和流畅地实现了文本的价值。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在建立不甘为弱小、应该保护弱小者的强烈意识上,教师就依据文本的价值预设了课题感悟、初读感受、重点语段品味三个步骤,有效地凸现了文本的价值。
《夸家乡》的写话目标更是简洁明了,那就是赞美家乡。因此,教师预设了夸家乡的哪些方面?怎样来夸家乡的这些方面?这些环节无不对实现文本的价值非常有利。预设教学目标的前提在于明白文本的价值,在于文本渗透出的人文精神,只有对文本的价值明白透了,把握住了,才能自然、流畅地预设文本的教学目标,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才能在课堂中运用自如,左右逢源。
3.实现价值的引导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文本价值的引导,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个人的文化内涵,一些资深名师往往就是在文本价值的引导上高于一般老师,而显示出他们丰富的教学情感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周一贯老师曾这样解释价值引导:“当老师对学生的多元感悟与课文内容的价值趋向发生差异的地方,进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价值共识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还在于文本的价值趋向能否得以展开、拓展和落实,尤其是当价值趋向与学生感悟有冲突时,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价值引导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旦缺损了机智的引导,就会丧失课堂生成的机遇,丢失精妙之处。
譬如《我该怎么办》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家中,你们有没有想要做而又没有做成的家务?
生1答:有。就是想洗衣服。
生2答:我也有。就是想烧饭。
随后老师就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时,我感到老师的问题设计针对性强,引导力度大,可是教学过程却戛然而止,多么可惜啊!教师怎么可以放弃这么一个极好的机会啊?她放弃的不仅仅是课堂生成的、出彩的亮点,而是放弃了文本价值的引导,放弃了学生与文本价值的共识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加强价值引导,可以通过小组的讨论,暴露学生的价值倾向,允许学生存在那种合理的价值认识,帮助学生体会到妈妈对我的关爱和保护,从而树立起我们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妈妈做家务、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强烈意识。
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把握文本的价值趋向,引导学生以一定的方法、一定的层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1.钻研教材,解读文本
在新课程理念下,钻研教材尤为重要。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可以这么说,在课堂上教师的调控、运筹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规定性。我们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2.尊重学生,独特感悟
尊重学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所赋予的最为强烈的意识,学生之间有着个性的差异,他们对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是非常正常的、合理的,这也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理念。教学中,教师千万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即使对文本价值的理解有所偏向,也应当保护其自尊,切不可随云而云,毫无目标地“月亮走我也走”。
3.课堂生成,价值达成
课堂生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生成,课堂如果没有了生成,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课堂生成并不是不可预测,它生成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生成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生成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生成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
吴荣山,语文教研员,现居浙江嘉善。本文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