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兴荣
有效性是衡量一节历史课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功效呢?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
新课程标准与原有的课程标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勇于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选用适合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也包括课堂教学之内进行的历史辩论会、课堂讨论会、情感体验活动等。
例如,在讲授“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斗争”这一专题时,我就采用课堂辩论的教学方法,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预习,并指导学生围绕着相关内容,或到图书馆翻阅、摘抄相关资料,或走访社区中的离退休干部,仔细聆听他们对于当时情况的回忆,并进行细致记录和整理。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前一阶段形成的初步认识,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围绕着当时的几项基本政策,进行讨论。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分别利用自己收集的材料,或引经据典,或据以事实,以当时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同时我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引领,还在关键之处提供史料支持与史料解读,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分析和引导。最后,我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了评述与总结,对同学们的努力进行了肯定,对个别学生暴露出错误认识予以纠正,以促进其正确态度、观念的形成。对那些存在着争议的地方,鼓励同学们继续查找各种资料,进行深入探讨。我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用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各自暴露了自己的认知、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并相互勾通,交互反思,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把握,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信心,在情感上也有了一次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并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知识,不只是书本上那些冷冰冰的死知识,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事实与故事构成,而历史知识的获得,并不完全是靠对教材知识的背诵,还可以是一个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教学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发现能力的养成。而对尚未形成答案的问题,还会鼓励一些同学继续探索,使他们对历史研究产生深厚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尽管历史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无时无刻不对现实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无不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历史不能重演,史实无法复原,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寻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重大社会实际问题,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有重点,有目的地分析、讲解。如在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一课内容时,就把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这一课中“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与欧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参加APEC”等内容,都是学生所比较熟悉的时事性知识,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比较热点与焦点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要求学生关注与此相关的电视等现代媒体的报道之外,我还用录像等做了一些课件,使抽象的教材知识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新中国的外交舞台上,既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当然,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为联系而“联系”。关键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把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有关联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也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者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情感、意志且处于不断生长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对这一问题,过去讲得比较多,理论探讨得也较多,但真正能够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这一思想的困难程度。因而,如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历史教学收到最大的效果,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惟其如此,在教学过程在选择正确的方法对实践这一教学原则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善于教会发现知识。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唱“独角戏”“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长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互相交流,让教学成为师生间共同增长智慧、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过程。“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指导他们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并且养成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这样学生的讨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材料,对基本概念、重点知识进行解释,对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予以纠正,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练”就是在自学、讨论和讲解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学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教学多注意书面作业的布置,这固然有利书本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但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感意志的形成帮助不大。今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多样化,例如可以让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进行社会调查等。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引导。而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主体性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广大历史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历史教学的要求,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萧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