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港
摘要:民办高校的定位不同,势必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更多的民办高校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培养的。由此可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办高校;培养模式;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82-02
生源层次的不同,民办高校的定位亦不同,势必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高校发展证明,高质量的人才是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培养的。可见,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作用显而易见。目前,更多的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旨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的重心,也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专业设置上体现职业化。专业设置上突破传统的单纯学科性的专业设置模式,从学科本位向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转变,凸显职业特点,创建实践动手操作平台,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其次,课程建设上体现岗位化。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突破强调学科纵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传统教学观念,从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需求本位转变,凸显岗位特点,采取模块式教学法,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再次,教学理念上体现实践化。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突破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从理论知识的学历本位向着重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本位转变,凸显实践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人格培养上体现个性化。在人格培养规格上,突破“工厂化”的培养模式,从“千人一面”的精英化教育教学质量观向多规格、个性化、多元化的大众化教育质量观转变,凸显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学生动手能力强、活跃、个性张扬等优势,为提高学生的成才提供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内物质范围的文化层,涵盖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物质构件,同时赋予它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应当说,物质本身并不是文化,而这些物质的文化蕴涵在于,这些物质都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对象化的物化,任何人造物上都蕴含着人们的某些思想、情感等精神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折射出校园的教育思想、工作作风以及审美意识,反映出校园文化的个性色彩。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形成制度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的条件。它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活动的校园内部的基础硬件设施,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更应包括为学生提供适合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职业特点的实验实训设施。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内容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校园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该校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心理气氛和思想观念等与教育主体有关的内在的精神因素的综合。是校园文化的抽象与升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校园主体的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包括以校训、校风、校歌为主,体现师生凝聚力的校园激励文化;以师生组织的、健康向上的,以文体实践活动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师生科技成果的校园科技文化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课程文化。由于民办高校创办不长,缺乏文化积淀,较物质文化建设更需加强,要凸显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彰显“励学,躬行”。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对学校师生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那部分,包括严谨向上的校园教学科研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目标实现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管理艺术的管理文化等等。
制度文化建设则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是学校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的精神成果,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保障,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其制度文化建设逐步完善,趋向成熟,较公办高校特色仍不明显,创新仍不够。
(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贯穿于校园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并通过他们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在当代高校广泛开展的各种校园行为文化活动,既是校园人日常行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校园文化,必须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的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校园行为文化活动是课内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校园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种融知识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重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学校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学生积极向上,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励学躬行。师生关系健康、和谐。文化行为建设,提高校园师生完成任务、人际交往、个人素质、管理和领导艺术等能力,培养新观念、培养实践能力,拓宽和深化教学内容。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导向、激励、塑造、规范和娱乐等作用。
首先,具有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教育核心和灵魂,规范着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并且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现今民办高校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能,决定了民办高校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其次,具有激励作用。师生员工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真诚尊重人,关心人,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又有一种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文明、奋进、进取”的情感和精神。同时,在民办高校,教育理念趋向实践化,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再者,具有塑造作用。多元化、多规格、个性化的教育质量观是现代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大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和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练兵场”,它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勇气,从而达成学生人格培养的个性化。
第四,具有规范作用。民办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可以促使师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一些独特节日,也可以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陶着师生,达到规范师生言行的目的。如,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最后,校园文化还具有娱乐作用。虽然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并不久远,但是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体活动,例如,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节等,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是受教师、学生关注度高,参与面大,寓教于乐,给参与者以极大的身心愉悦,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锻炼。对他们的意志、行为、心理、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健康、和谐、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有助于学校功能的发挥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坚持一系列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局面
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功能有充分的重视,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求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调动全体师生员上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局面,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特色内涵建设,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规划
虽然民办高校办学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并没有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学校挖掘学校亮点,凝练办学理念,凝聚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杜绝急功近利,立足于学生的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谋求学校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重视教师的发展和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现有校园文化状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搞好校园硬件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持续稳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如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纪律规范、治安管理制度等等。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学风校风
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有效帮助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从模糊到清晰,从摆动到稳定,在多元文化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只有在学生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统一、健康、成熟的校园价值体系,并通过它在校园文化内涵中核心作用的发挥,实现校园精神文化的深层发展。
学风校风建设是衡量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校风具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和奋发学习的作用。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和管理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和管理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其次,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正直无私、诚实恭谨的品行和勤奋好学、求实进取的学风;再次,切实有效地抓好班风建设。班风是校风的组成部分,良好班风的形成需根据校风建设的整体规划,制定出本班的实施办法,使全班同学明确班风建设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使每个班级都形成良好的班风。
(五)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彰显行为能力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现今民办高校也已经开始从理论知识的学历本位向着重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本位转变,凸显实践特点。从能力的角度入手分析当前的行为文化建设,确立能力模型,如以完成任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能力为框架,设计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行为文化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切实加强行为文化活动的建设。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仅要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加强建设,还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校企合作,才能达到“无缝对接”,凸显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卢彩晨.创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探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6(5):58.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0-191.
[3]徐莉萍,赵香.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培育时代优秀人才—以武汉科技学院为例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1):55.
[4]周长源,吕其诚,杨洪杰.构建民办普通高校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62-164.
[5]张铁锁.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61-62.
[6]谢秀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2):98-100.
[7]唐仕琼,杨永清.关于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7):22-23.
[8]于普选.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4-45.
作者简介:王港(1979-),男,江苏赣榆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企业管理。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研究》(D/2008/01/206)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