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集中教育活动。目前,地(市)级党校正在开展而县(市)级党校则即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地方党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应该从自身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充分发挥理论先行“排头兵”、理论武装“主阵地”、理论辅导“主力军”和党建工作作“表率”的集成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校;“学习实践活动”;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01-03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历史贡献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3年春节期间,上年底开始在广州地区流行的一种类似于肺炎的不明病毒,在首都北京大规模爆发,并迅速在全国蔓延。同年4月15日,胡锦涛同志赴疫情源头广东考察时说,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显露端倪。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和全民动员的举国体制下,搏击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SARS病毒”的“非典”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展现雏形。当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基本形成。
2007年10月,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战胜非典疫情所带来的启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既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是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方面,不仅集中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而且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并揭示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了我们党所主张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论断和科学评价,明确而深刻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在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的基本指导思想的同时,发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号召,并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战略部署。
200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此,一场在全党范围内具有重大意义的集中教育活动分步骤、有计划地广泛开展起来。
党中央对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标明晰、要求具体。要求各级党组织将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体党员所掌握、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切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因此,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克难攻坚,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政治基础、思想保障、组织保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地方党校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并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因此,在当前蓬勃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地方党校应该像中央党校那样,从自身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发挥独特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
(一)党校的性质决定了其理论先行的排头兵作用
党校的性质,一言以蔽之——即党校姓“党”。因而,党校一贯注重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掌握,以确保自身建设的目标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党校历来密切关注全党重大政治活动的开展态势,以使自身职能的发挥能切实地为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服务。
“延安整风”时期:“整风”三个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整顿党的作风》,就是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所作的报告;1943年3月后,毛泽东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充分利用党校这个阵地,坚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教育干部,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理论工作者,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943年12月,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学员自己动手兴建了中央党校大礼堂的落成又一次题词“实事求是”。此后,“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和全党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拨乱反正期间:1978年5月,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处于酝酿阶段时,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经胡耀邦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即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当天,新华社将这篇文章作为“国内新闻”头条转发全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引发的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成为呼唤“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的先声。
2008年9月19日,正是在中央党校举行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就此正式拉开了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昭示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实际上,自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级党校即从自身性质出发,开始了对这一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和宣传,要求其教研人员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学深一点,力求做到把握理论要义、吃透精神实质,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走在前列,从而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是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后,党校教师更是围绕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教学收集第一手材料并撰写大量体会文章,不断完善教学专题,使科学发展观教育迅速进入了课堂、讲坛和教材,对为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持与辅导服务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各级党校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这一“理论先行”精神,很好地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二)党校的任务决定了其理论武装主阵地和理论辅导主力军的作用
党校作为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这一角色定位,赋予“党校”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责无旁贷的两项主要职能:
其一,作为“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就必须发挥其理论武装主阵地的作用。即牢牢把握“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个“中心工作”,“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针对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要求,进一步突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教学。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地方党校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员集中进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并施加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氛围感染,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使培训对象在党校学习期间,不仅从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指导思想、目的要求等方面加深对这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集中教育活动之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认识和领会,而且通过参与党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相关环节,如填答专门面向学员的《调查问卷》、参加征求意见和收集建议的学员座谈会、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测试等,来不断深化学员们的亲身感受和切身体悟,以使他们学业结束回到单位后,能迅速成为各自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中坚力量,成为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
其二,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就必须发挥其理论辅导主力军的作用。地方党校应在服务各地的科学发展大局方面,努力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当地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使活动能遵循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有序的开展并力争取得显著的效果。为此,地方党校应无条件地服从地方党委对当地活动开展的领导,积极主动地加入所在地党委为开展该项活动组建的专班,比如:选派专家教授进“宣讲团”举办多种形式理论辅导或专题讲座,抽调骨干力量协助指导活动开展或参与重大课题调研,组织教研人员在党报(刊)上发表论文或体会,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建言献计、出谋划策等等。这样做,既履行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职责,能够正确地引领舆论导向,为学习实践活动造声势,也可以充分发挥党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势,展现党校自身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三)党校的特点决定了其率先垂范的作用
党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最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应该也必须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工作条例》确定:“党性教育是党校的必修课。党校要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加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致力于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党性教育要贯穿于党校教学全过程。”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就意味着:党校的党组织应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成为团结带领教职工为党校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强堡垒;党校的党员干部队伍应该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具体体现党的先进性,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党校的体制机制必须与时俱进,能够不断适应党的事业蓬勃发展需要;党校的各项工作必须能够为大规模培训干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总之,党校应该在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率先垂范、作出榜样。
具体到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地方党校就必须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所确立的科学发展战略和所确定的活动主题,以“提高办学质量、服务科学发展”为主线,遵循“学—查—改”的活动路径,严肃、严密地组织开展好本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切实用科学发展观全面武装教职工的头脑,对照《党校工作条例》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完善有利于党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力求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教学科研上水平、办学质量大提高”之目标。
第一, 要起点高、方向明、行动快。
地方党校要以十七大以来党校在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的业绩为基础,学习上强调“深入”二字,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着眼于当地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为根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打造知名品牌,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创新精神推动党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并且要健全“活动”机构,采取有力措施,以敏锐的政治觉悟和快捷的实施行为迅速打开“活动”局面。
第二,要全面谋划、精心组织、严谨运作。
地方党校要把上级的活动要求与本校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规定动作紧跟要求、规范操作、确保到位;自选动作紧贴实际、展现优势、确保成效。尤其是在“理论武装主阵地”和“理论辅导主力军”的职责同步履行、校内全员动员与校外巡回宣讲双线并进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全面协调和搞好统筹兼顾:一是方案齐备,易于操作,使活动开展有章可循;二是广泛宣传,大力造势,使活动氛围声色并茂;三是点面结合,层层发动,使活动参与积极踊跃;四是周密安排,层级督导,使活动过程有条不紊。
第三,要求真务实,出成果,见实效。
地方党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一是要继承发扬党校的优良传统,始终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红线贯穿到每一个环节,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学”“查”相继、“查”“改”结合,不惟形式、不施虚功,循序展开、扎实推进;二是要利用党校人才相对密集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党支部为抓手,既施行各科室、群团组织、主体班次联动的方式平面推进,又采取单位负责人层级问责制的措施立体督查,将分散自学与集中测试相结合、大会辅导与小组讨论相衔接、分头调研与集体交流相补充,并辅之以抽查读书笔记、讨论记录、体会文章、调研成果等督导手段,确保活动不走过场;三是要充分发挥党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一方面面向教职员工、教育培训对象、理论辅导受众、基层党校、农村(企业)联系点等,广泛开展调研,具体地了解党校的服务对象在培训内容、辅导方式、学员管理、生活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一方面透彻地把握地方党委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所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强党建工作规划、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要;然后从二者的结合点上查找党校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采取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发展前瞻性的改进措施,用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校工作上新台阶;四是要发挥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方面实践经验比较富足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创新活动载体,因势利导地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在活动中深入探索新形势、新任务下“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规律,并利用《党报》、《学报》等平台展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果,力求在较大范围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乃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产生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党校”的性质、任务、特点,要求地方党校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理论先行“排头兵”、理论武装“主阵地”、理论辅导“主力军”和党建工作作“表率”的集成作用。而其组织、实施、开展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使地方党校全面协调的大局意识得到强化、统筹兼顾的“实战”能力经受考验、党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水平得以提升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2).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5][6][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M].北京:新华社,2008年10月29日电.
作者简介:刘祖昆(1955- ),男,汉族,湖北建始人,中共恩施州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