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一、源起——只因原著太美丽
我园一直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课题研究。我们选择文学作品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动员大家从各种渠道选择,然后汇集到一起进行筛选。在对作品进行取舍时,我们要求大家说出各自的理由。有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无论从审美价值还是教育价值来看都非常高,但往往会因为篇幅太长被舍弃。有些作品我们觉得实在难以舍弃,就动员大家一起来减缩改编。但作品被改编后,总让人觉得它不再完美,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难道长篇作品就真的不适合幼儿欣赏吗?难道我们就不能尝试一下中长篇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学吗?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于是,我们开始了中长篇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学尝试。
二、初试——连载故事也很吸引人
故事《老驴过生日》是一个高潮迭起、语言幽默、主旨充满爱的故事,全文字数4689个,我选择这个作品在中班
进行尝试。篇幅这么长的作品,中班孩子是否能像学习其他篇幅较短的作品时一样从头到尾认真倾听呢?开始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在备课时,我认真分析:这个作品有几个比较明显的段落——可怜的老驴自怨自怜,生日没收到礼物很伤心;小猪为了抢先送礼物给老驴跑得太急而摔倒在地,被礼物红气球的爆炸声吓晕了;小熊温妮·普把送给老驴的礼物蜂蜜吃到只剩下空罐子时才想起这是要送给老驴的礼物,为了把空罐子做得更像礼物,小熊温妮·普请错字大王猫头鹰写贺词;老驴非常满足地反复享受着破气球塞在错字空罐里的乐趣。我打算按这几个段落来个故事连载,分几次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我先给故事的主要情节配上插图,然后在一个星期里选择几个时间段给幼儿分段讲述故事,每讲一个故事情节,就把这个情节的插图张贴在活动室里,等故事全部讲完,故事插图也完整地呈现给幼儿了。在给孩子讲述完第一个故事片段时,我对孩子们说:“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老师明天再接下去讲。”不料,孩子们都不乐意,要求我继续往下讲。在孩子们的坚持下,我连续讲了两个片段,孩子们这才同意我第二天接着往下讲。然后,我把故事插图拿出来给孩子们看,让他们说说插图上讲的是故事里的什么情节。孩子们反应很快,基本上能复述出故事的片段情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期待着我一段一段把故事往下讲,把图片一张一张地往墙上贴。就这样,等我把故事讲完,孩子们竟然能把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联起来。我不禁感叹,孩子们的潜力真大!
不过,有关这个故事的欣赏活动远没有结束。在幼儿基本熟悉这个故事后,我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个故事,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故事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有趣的情节,理解小熊憨厚、可爱的角色形象,并引导幼儿合作运用材料进行简单的故事表演。为此,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就逐步请幼儿收集制作故事表演需要的气球、罐子、头饰等简单道具。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利用故事插图回忆故事的段落,回忆每个段落的主要情节。此后,请他们自己选择最想表演的故事,一起讨论角色分工和扮演的要求,并尝试表演。如此,幼儿有机会与同伴分享自己对作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从而对整个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感知与理解。
初试后我的感受是:中长篇文学作品也许并不是幼儿园教学的禁区,对中长篇文学作品可分段组织教学活动,以有效帮助幼儿理解作品,获得感知与体验。
三、再试——长篇作品欣赏也精彩
小说《狐狸的窗户》有3483个字,是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作品,故事梗概是:猎人为抓狐狸而误入狐狸的染料店,无奈之中接受狐狸染手指的服务,不料在“狐狸的窗户”中看到了狐狸已故的妈妈,从而了解了狐狸的伤心往事,而自己也在用染过的手指搭起的窗户(在故事中,狐狸白白的两只小手,唯独大拇指和食指染成了蓝色。狐狸把两只手靠到一起,用染成蓝色的四根手指搭成了一扇菱形的窗户)里看到了自己最心爱的已去世的妹妹。这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但需要静心倾听的故事,提供给幼儿欣赏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该如何传递给幼儿呢?经过认真思考,我把这个作品设计为大班活动:首先给幼儿讲述故事,一旦发现幼儿没耐心继续听下去就停下来,下一次再继续讲;在讲完故事后把故事中最感人的几个片断作为重点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再次倾听、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并绘画表现,请幼儿为自己设计一幅希望从“狐狸的窗户”中看到的画面。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的赏析活动开始了。结果与事先的设想有不少出入:首先是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本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出现任何的分心和不耐烦情绪,而是越听越入神,任教师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直至用了整整20分钟把整个故事讲述完。有孩子还忍不住问:“老师,后来狐狸去哪里了?真的再也找不到了吗?”“老师,狐狸的窗户里真的能看到妈妈吗?”其次是讲完故事后的再次赏析活动,一点也没有因为篇幅长而受到影响。当教师问孩子“如果再让你听一遍这个故事,你最想听哪一段”时,孩子的感觉非常准确,故事中最感人的几个情感片断正是孩子们乐意多次欣赏的部分。当教师合着忧伤的音乐,再次讲述那几个段落时,不少孩子听着听着,眼中竟然泪光闪闪。这个反应令我意识到:作品的长和短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作品是否贴近孩子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让孩子尝试用绘画表现自己的“狐狸的窗户”时,孩子们的作品令人感动。一个男孩在他的窗户里画了一个老人,他说:“想从窗户里看到爷爷,我好想念爷爷。”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原来他的爷爷已经去世两年了。一个女孩在她的窗户里画了一个女孩在采花,她说:“她是我以前上的幼儿园的姐姐。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姐姐了,真想再和姐姐一起玩。”……孩子们对亲朋好友的真切的思念情绪通过“狐狸的窗户”得到了宣泄,这里流淌着的正是孩子们被文学作品深深感动后所产生的真情。
四、反思——重要的是观念和方法
在尝试中我们发现,原来的一些对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有些观念需要改变。通过尝试,我不得不承认,优秀的中长篇作品完全可以被选作幼儿的学习材料,这些作品不仅对幼儿非常有益,而且是幼儿可以接受的。由此我觉得作品能否被幼儿接受并对幼儿产生有益的影响并不取决于作品的长短,而是取决于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对于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教师更需要研究用何种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幼儿。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情感价值,能使幼儿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逐渐积累丰富、深刻、积极的情感。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反思传统观念,并通过积极的尝试,为幼儿打开一扇扇文学之窗,让他们的童年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