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川
“启发”一词语出自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作为教学方法,“启发”往往和“灌输”相对。“灌输”,按其字面意义是浇灌、注入、输送。在人们眼中,“启发”的心理机制似乎很神秘。其实,启发就是示范。
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训练和迁移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发展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掌握,而技能的掌握就离不开模仿,和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训练和迁移。
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比如武术动作、体操动作的掌握都起源于模仿。只有教师准确地掌握了动作要领,并能给予学生完美的示范,并让学生模仿和训练动作的难度系数比较合理,学生才能较好地发展其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掌握是如此,智力技能的掌握也是如此。智力技能的掌握就是心智运作的程序内化为认知结构。作文教学中的仿写,就是从示范到模仿再到创造的过程,仿写的对象可以是句,还可以是段,也可以是篇。作为教师,你能够选择到什么样的“东西”作为学生仿写的范本就非常的关键。这反映出你的鉴赏力和品位。
解决问题、回答问题以及学习策略、认知策略都属于心智技能。技能是一套行为程序、心智技能的程序虽然是内隐的,但仍然可以描述出来。譬如复述一个故事,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的提示,勾画出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六个要素,概要地、有层次地复述。复述既不能原原本本地叙述一遍,又不是支离破碎或挂一漏万,而要做到详略得当、要言不烦。这一过程是训练学生学会由博返约、以简驭繁、提纲挈领、提要勾玄的认知加工过程。
又如解数学的应用题。首先要弄明白要求解决的问题(未知数)是什么,这道题明确告知我们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推论的隐舍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这包括我们可以利用的已经掌握的解决的公式、概念和原理。这背后就有一个正确或错误的思考程序(即思路)的问题。
从理解到“会行动”必经由恰当的训练。训练对于技能的熟练和迁移有重要价值。当然训练本身有其品质的高下之分。所谓机械训练就是既没有很好地明确训练的目的,又没有理解清楚行为(动作)程序先后的逻辑关联,也没有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情感的支持,更没有这一过程中的(认知)行为的自我监控和必要调适。我们的教学中理解与“会行动”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那就是缺乏应有的高品质的训练。
训练反过来又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知识更加深入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譬如,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时都要注重细节的描写。首先,要给学生这方面的一些示范。如“幸福是沉甸甸的麦穗”就比“幸福是丰收的喜悦”要好。因为“沉甸甸的麦穗”能够唤起我们的视觉经验并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又如,余光中的《乡愁》中“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如果将“新娘”换成“爱人”表达效果就差很远了,就因为“新娘”一词比“爱人”更具象。很多时候,表达愈具象就愈有感染力。
从示范到模仿。从模仿到训练,从训练到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智慧的启迪、潜能的开发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始终给予学生良好的示范,就需要很好地钻研教学内容,理清内容的逻辑关联,真正做到对教学内容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