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全毅 郭 群
王新纪是当今京城戏曲剧坛的一位高产作家,这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多年来认真、勤勉地从事着戏曲创作工作,不张扬、也不刻意低调,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去完成每一部作品。从1990年代初的京剧《圣洁的心灵》、话剧《断腕》到上世纪末的曲剧《茶馆》、获得“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再到近几年的河北梆子《村官李天成》和《儿的魂,娘的心》、曲剧《四世同堂》和《正红旗下》、昆曲《关汉卿》、新版京剧《孔雀东南飞》、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及2008年北京曲剧团上演的《北京人》等等,众多作品见证了作家的勤劳和创作才情。
王新纪的创作涉及多个剧种,题材多样。既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传奇剧目,有直面现实的农村题材剧目,也有根据小说、名剧和其它剧种剧目移植的作品。其剧作题材多元、样式不拘,对人物心灵脉动的细腻揭示,特别是剧中主人公对自我心灵的反复拷问,成为王新纪剧作的一个典型特色。在当代戏曲剧作家中,如此着力于人物的心灵拷问,使得戏剧呈现出对题材的深入挖掘和人物命运的独特解读实属罕见。本文不妨就从其人物不断的心灵拷问入手,来理解王新纪剧本创作的独到性。
一、焦灼的拷问
在王新纪创作历程中,《圣洁的心灵》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使他倍觉艰辛的一次创作。这部将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政治名人搬上京剧舞台的作品,如何拉近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在贴近人性的叙述上,真正打动观众,对剧作者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圣洁的心灵》打动人心的情节,平实真切的情感叙述,还是成功地完成了戏剧的任务。
在《圣洁的心灵》一剧中,王新纪敏锐地抓住了这位人民公仆焦灼的内心,不断让其进行反复自问,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在心灵的一次次自省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发展。对于孔繁森来说,百姓的生活困苦往往直接造成心灵冲击,如何迅速有效地改变成为他努力工作的动机,但在自然和现实面前,个人能力的渺小和工作进展难以迅速达到效果又使他焦灼不安。例如,戏的第二场,孔繁森将昏倒在风雪中的老阿妈扶进帐篷后出去找粮食,待他回来时发现了跪在风雪中祈祷的老阿妈,他上前想要扶起阿妈,阿妈拒绝。这时,孔繁森说道,“阿妈!是我们来晚了,让您受苦了。这是党和政府给您的酥油和糠粑。”当阿妈给眼前这位活菩萨跪下时,孔繁森的感情到了一个高潮,发出了“我不是菩萨,我是您的儿子啊”的心灵表白。看到阿妈赤脚走在雪地上,又唱出了“红肿的双脚这样凉,我的心好似遭火烫,止不住眼泪往下淌”……我们看到,剧中主人公的心灵始终处在一种纠缠、矛盾、焦灼之间,这是作为共产党干部,为百姓的疾苦牵肠挂肚,不时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的朴素出发点。剧中妻子病重住院,孔繁森待妻子病情稍稍稳定就要去自治区党委汇报工作,女儿十分不理解,他跟女儿说的也是简单的一句:“你没去过阿里,不了解那里的情况。不了解你爸的心哪”!并不是妻子在他心里不重要,也不是他冷血,而是他实在放不下阿里的千万百姓,不论走到哪,他的心和情都紧紧与阿里相系。
王新纪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把笔墨着重于大事件、写高大全的英雄干部形象,而更多的是表现人物在现实问题面前的无奈、急切。人物的讲述真实,自然让观众感动。戏剧甚至通过孔繁森的几次“哭”,来凸显人物的善良和不安,为心灵拷问提供性格基础。在曲印、贡桑两孤儿一人一口地舔舐糖果时,他哭了;在看到风雪中挨冻挨饿的老阿妈时,他哭了;在女儿跟他诉说这些年妻子的不容易时,他哭了;在看到卓玛老师调工作因为钱的问题犯难时,看到孩子们吃饭吃得很少时,他也哭了……编剧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感细腻的人民公仆形象。
令人难忘的细节如第五场,身为干部的孔繁森为了筹集曲印和贡桑的转学费化名去卖血。兄弟大杨要帮助他去筹钱以阻止他卖血,他拒绝了并对大杨说:“这心里老像有团火烧着。觉得躁,觉得热,坐卧不宁心焦灼。催着我干点什么,再干点儿什么……”如此一个朴素亲切的干部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确实也不多见。
戏剧的高潮,孔繁森中年之际撇下妻子女儿撒手人寰,身边留下的所有财产,就是那八块六毛钱。作者于结局处仍然牢牢抓住了主人公牵挂、焦灼的灵魂,赋予了他一整段的唱词来结尾:“望人间不由我泪如雨降,听颂扬更叫人惆怅满腔。我若是真能有神的力量,怎能让我挚爱的土地有半点创伤!怎能让孩子没钱把学上,老阿妈大风雪里断食粮。怎能让奢风侈雨金钱响,诱人把革命的情操理想丢一旁!我若是真能把那神力掌,早令这冰雪严寒化春光。早令这高原献宝牛羊壮,家家户户奔小康!又怎能中途撒手把命丧,抛下我病妻爱女,九十四岁的白发亲娘!恨不能实不能像神仙那样,神仙菩萨本荒唐。我不愿高高在上做神像,莫将我空存口号与文章。让我在中国的大地上,化作春风走四方。呼唤理想和希望,让亲爱的祖国繁荣富强!繁荣富强!繁荣富强!”这段唱词虽然带有强烈的呼唤色彩,但在此种情境中,完全与主人公内心情绪相吻合,给观众以感人至深的心灵震撼。
应该说,当代戏剧文学在主旋律作品中,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做了许多拓展和改变,使传统高大全的形象得到了极大的丰满,但以如此深入的心灵拷问入手,描写人物内心焦灼与痛苦,确实成为《圣洁的心灵》一剧的新颖所在。
二、质朴的拷问
如果说孔繁森对自己心灵的质问是因为他的爱民亲民的焦灼感,那么,在王新纪另一部现实题材剧作《儿的魂、娘的心》里,主人公不断对自己的自省则是出于一种十分质朴的人性本原。一个农村老太太,并不具备多高的文化修养,但凭着生性的淳朴与善良情怀,在自我拷问中,完成了人性的升华。主人公治国娘面对当干部的儿子与人串通,腐败堕落,偷改强奸犯的岁数,预将其逃脱法律的制裁时,她的内心充满了负罪感。但作为一个含辛茹苦拉扯儿子长大的母亲来说,她不可能果断地大义灭亲。儿子是她心头的肉,是她此生的骄傲和慰藉。于是,几多次的内心挣扎,她终于在感情和正义之间,勇敢地站出来选择了正义——也帮助儿子找回了真我。她的情感逻辑是真实、质朴的。
戏的第二场结尾,治国辞别娘去三叔家,娘看着儿子的背影回想起“昨天还搂他睡在土炕上,转眼就正正堂堂把干部当”,于是,有了“心里头敞亮得疼的慌,直想悄声哭一场”的情感冲动。这是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希望时的一种正常感慨。戏的第四场在治国娘的寿宴上,二民当众揭穿治国,治国娘质问儿子,但治国矢口否认。这时,治国娘不再怀疑自己的儿子,而是回转身充满底气又带有些许恼怒地对二民唱出了“有凭据说他把法犯,惩恶除奸我无二言。没凭据妄把人作贱,你这是给谁把堵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治国娘对儿子的那份信任和维护儿子权威的那份急切,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沉本能的爱。接下来的情节里,二民放火烧了治国家的柴垛,在这一场的结尾处,治国娘已经分明感觉到了事情里的猫腻,但她同时又坚信儿子不会欺骗她。就这样,满腹疑惑、满心愁烦无人无处诉说。一个农村老太太一人承受着内心的委屈和煎熬,让人对其充满了同情和心疼。当治国娘在三叔家见到香叶时,香叶的悲伤、痛苦、绝望深深刺激了她,她叹息羞愧自己只为儿子着想,忽略了香叶的苦心肠。至此,全剧已铺垫到了一个小高潮。
第七场里,在治国娘严厉的逼问下,治国终于说出了实情。老人家受到沉重打击,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儿子会做出这样缺德的事情来。恍惚中,她回忆起了旧日时光中与儿子有关的每一份甜蜜,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她的骄傲和自豪,都让她的腰板挺得硬朗。可如今,她忽然觉得儿子与她渐行渐远,她感受到了莫大的孤独和恐惧。她心里明白该怎么做,但对骨肉的那份血缘之情让她拿起电话的手又收了回去。此时,老人家内心的矛盾、挣扎、痛苦到了极点。随之,剧情也进入了最后的高潮。最后一场里,治国娘与儿子隔门对唱,每一句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戳治国脆弱的心灵,治国在娘一声声的召唤中,心灵防线一点点被瓦解、击溃。最终,当老人家唱出“常言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是为娘心肠狠,我的儿啊——娘一心盼你做忠臣!也许你真的正把娘怀恨,娘这里可唯有爱你的心。哪怕你从此再不把娘认,娘也不能眼看儿子丢了魂!锥心泣血说不尽,快与娘敞开胸怀打开门!”时,治国的内心瞬时完全坍塌,打开门,跪在了母亲面前……老人家用她的真情挽救了迷途中的爱子,叫回了爱子迷失的灵魂。
整部戏中,治国娘这一人物的塑造十分真实,作者没有把她写成高大全的人物,她也不可能具备高大全的素质。她就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守寡拉扯儿子长大的母亲,她没有别的奢望,就是盼着儿子有出息。她和千千万万的母亲是一样的心思,她也同样争强好胜,要面子,要虚荣。当二民指责、揭露治国时,她本能地护犊子;当怀疑儿子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时,她怀抱侥幸,不相信;当真的确认事实时,她悲愤、不甘,继而要大义灭亲,但她真的是不忍,下不了手——她要灭的是她一生的爱和希望啊!但是,她深深明白,这步棋还得那么走,感情不能遮蔽道义,人不能活得那么贱,不能犯法亏天良。就这样,她最终艰难地做出了痛苦的抉择!
三、艰涩的拷问
同是对于灵魂的拷问,《圣洁的心灵》的主人公焦灼;《儿的魂、娘的心》的主人公徘徊、挣扎;而在《北京人》里,淑芳这一人物则是隐忍、艰涩的。王新纪所作戏曲剧本《北京人》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由北京曲剧团2008年上演。和原作不同,改编本有意识地突出了淑芳这一人物,给予她很多同情笔墨,使她成为了剧作的灵魂。这样,就将话剧《北京人》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多个主要人物群像展览改为线索收缩,人物集中,更利于戏曲叙述。
在戏曲改编本中,主人公经历了一个艰难的灵魂拷问过程,整出戏,也就是淑芳走出自己心灵困境,在不断的内心挣扎中认识社会和身边人的历程。事实上,淑芳自始至终爱的都不是文清,她所谓的爱只是她灵魂深处的自以为,是她自己营造的一种感觉,她爱的是想象中的文清。
淑芳寄人篱下13年,内心的孤苦和寂寥非常人所能想象,正如淑芳一段唱词中的“忘不了童年守望的圆月亮,忘不了娘为我轻轻吟唱的‘桂枝香”;“多少回梦里见娘睁眼望,却只见窗前明月光。孤苦伶仃无依傍,飞短流长如箭芒。好似飞蛾落蛛网,何必伤怀说断肠!”在这样的一种心理环境中,人一定会本能地去寻觅一种安慰或者说是寄托,而文清或许就是她在黑暗中的一缕亮光,即便是微弱的,却也是充满着梦想的。就这样,在淑芳的心里就住进了一个人,这个人表面上看是文清,其实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想象中的概念而已。是淑芳自己在心灵深处构建的理想王国。
当瑞贞质问淑芳为什么放走文清,这样自己快活吗?淑芳的回答竟然是:“看着别人快活,你不快活吗?人,是为了一颗心才活着的呀!他走了,就像鼓着翅膀的鸽子一样。我不清楚他在哪儿,可我知道他在飞!身下是长江大河,通衢闹市,五湖烟柳,万里尘沙,迎着风,冒着雨,吃着苦,豁着性命,可他却是非常快活的!他一点儿也用不着担心这里的事!因为他知道,他的家我会为他打理,他的父亲我会代他伺候,他的孩子我会替他照料,他的书房我会帮他收拾。他爱的字画我管,他养的鸽子我喂,他写的诗稿、文章,也全都由我珍藏。一切都像他在家一样。瑞贞,甚至,甚至我觉得,连他不喜欢的人我现在都该体贴,该喜欢,该心疼,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淑芳是怎样深陷地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她在这个世界中不停地进行着心灵的自我追问和慰藉。这个世界中有关于文清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编织,她的“文清”是鼓着翅膀的鸽子,不怕苦和累,快乐地驰骋在外面的大千世界中的男人;而她自己则是那个永远守候在家中的女人,是这个男人的红颜知己,默默地在后方为男人承担着本该由男人承担的一切责任,她是这个男人心灵上永远的巢穴,坚韧地在原地等着倦鸟归来。“甚至,甚至我觉得,连他不喜欢的人我现在都该体贴,该喜欢,该心疼,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淑芳以自己的痛苦去维系梦想,文清便是这种梦想的外化。
正如曹禺原剧所具备的深厚意味,改编本也让淑芳从绝望中完成了自己的成熟。现实往往是那么残酷,当淑芳正在畅想着自己勾画出的文清时,文清却拎着箱子返回了家中——他早已经没有力量走出这个形如枯槁的坟墓。至此,淑芳的理想精神世界完全坍塌,“远别魂相悦,人归心永决。窗边旧明月,照罢离别照残缺,此恨独绝!”短短几句唱词将全剧推向高潮,编剧完成了对淑芳梦想幻灭过程的完整讲述。在全剧的结尾,淑芳终于冲出了樊笼——她自己心中的魔杖,跟随瑞贞、袁任敢他们一同出走,“振精神迈出心狱求解放,抬眼望是一天灿灿星光 ”。淑芳在灵魂塌陷之后,最终通过艰难的灵魂拷问,完成了凤凰涅槃。
依仗戏曲的特性,大量的唱段正好是展现主人公心路历程的一个完整细腻的平台,而曲剧《北京人》诗意的文本意境,诗化的创作手法,赋予了剧中人物丰富的表现空间。
四、苍凉的拷问
《关汉卿》和《孔雀东南飞》并不是很新颖的题材。前者有田汉话剧大作及广东粤剧的改编本;后者则几乎是全国各个剧种都曾搬演过的经典老戏。王新纪在为昆曲和京剧重新创作这两个题材时,一如既往地将人物内心的心灵拷问当作一种情感切入点,而这种切入点更因创作者的感悟契合而具备了一种全新的视觉。
昆曲《关汉卿》一方面颠覆了关汉卿铁骨铮铮、充满斗志的硬汉形象,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有爱的文人才子。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着重塑造了珠帘秀这个元代女伶,关汉卿的红颜知己,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形象。在整出戏里,珠帘秀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可信的。作为一个紊乱世界里卑微的女性形象,高洁的内心与身份的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脆弱、顽强、坚毅、苍凉等不同个性,构成了这个女性性格的多元性。剧作正因有对这一人物形象颇为真实而细腻的剖析,才使得这一题材具备了某些崭新的亮色。
剧中,珠帘秀一直是渴望脱籍文书的,渴望告别被糟践、凌辱的伶人生活,但她知道这对她来说是痴心妄想、是个遥远的梦。她既深切渴望,却不懵懂无知,“无限风情,满腹才艺,反成桎梏把人拘。这一身唯有记忆属自己,痛煞煞,血泪淋漓,难弃难医。空逞角儿脾气,口中嘲脱籍,心头思嫁衣。这囚牢只怕要坐到底”!因此,她对世界的认知,对心灵的拷问,就具备了苍凉的意味,明知宿命难违,偏有高贵的理想难以抹杀。这时候,关汉卿的剧本,自己的表演,就成了唯一寄托精神不会沉沦的手段。戏的第四场,关汉卿面对大管家、吴不凡等恶势力而感到失意、绝望时,发出了“这世上多有的,是吃人的老虎,为虎作伥的小人!与百姓飞雪鸣冤的老天,又在哪里?”的呐喊,珠帘秀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在你心间笔底,在我瓦舍勾栏!”
在珠帘秀内心深处,瓦舍勾栏早已成为她生命中的慰藉、心灵港湾;是她在这个尘世中唯一可以实现并感受到自己价值的所在。这样的一种下意识其实已经上升为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隐蔽的,或许连她本人在通常状态下也未必了解。戏至如此,已经超脱了一般故事叙述与外化冲突。进入人物内心的深处、戏的最终,她与关汉卿“放浪陶醉勾栏中,心安气定,写人生千秋壮景,唱江山万里豪情”。写出了令人可信的珠帘秀,可信的关汉卿!从心理剖析入手,让戏剧更为深沉有致。
同样的,新版京剧《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的灵魂拷问也是苍凉的。这一个刘兰芝,与传统形象的逆来顺受有了不一般的性情,在撕裂与期盼中归于绝望,心灵深处,更有无从改变的苍凉。这是整个传统社会底层女性宿命的悲凉。
剧中,刘兰芝一开始是怀抱希望的,期望着现在逆来顺受而有朝一日可以当家作主。因此,面对婆婆的责难,她把怨言埋在心里,始终以敦厚温良、小心谨慎的态度面对。但在日复一日的打压之下,刘兰芝的内心濒临崩溃。终于一朝爆发,在丈夫面前忍不住说出:“妾不堪受此,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话既出口,兰芝自己也是惊慌失措,她不经意地背叛了。然而,覆水难收,焦母从儿子仲卿口中诈出实情,逼迫他写了休书。兰芝悔不当初,“婆婆若收回休书转心意,刘兰芝甘受责罚,甘愿屈膝。可叹她刻薄专横成老癖,今始知最难相处是婆媳。母命难违愁无际,子规清夜泣血啼。一声鸡唱人战栗,我心中悲忧苦恨,海聚山积!”木已成舟,刘兰芝只能接受被休的命运。戏剧此时着重写刘兰芝作为一个女性对自身尊严可怜的抱守,仔细化妆:“且把这可怜的尊严强撑起,起严妆婆婆面前道别离。”自尊自怜却不放弃底线,这为她后来的行为和最终的选择做了铺垫。
王新纪所作《孔雀东南飞》把刘兰芝的反抗视为对整个社会传统陋习的撕裂,剧中借彩旦陈妈的一番话作为悲剧的真正内蕴:“你这一番倒行逆施啊,伤的可不是一张婆婆的脸,你这是在抽天下千千万万、数都数不清的婆婆们的嘴巴!唉,这下她不想把你休回娘家去都不成啦!”刘兰芝被休后,心灵经过了巨大荡涤,更为决绝地找到了内心的尊严。第七场细节颇为到位:刘兰芝被娘家另许婚姻,焦家与刘家相遇,分外尴尬。刘兄因妹妹新许配的夫婿是焦仲卿的顶头上司而在焦母面前洋洋自得,两人互相讽刺。当焦母反诘刘兄其妹不够贞孝贤淑时,刘兄反驳:“她哪里够不上贞孝淑贤?这样的贤妇……”这时,兰芝竟然脱口而出:“不做也罢”,令在场所有人愕然。焦母这下算是抓住了话柄,冲着刘母和刘兄:“听见了吧?听见了吧!”刘母又急又怒,冲兰芝:“儿啊,你委屈纵有天大,这样的话儿,又如何能讲!”没成想,令人惊讶的是兰芝又高声重复道:“这样的贤妇,不做也罢!”到此时,刘兰芝已经不再畏惧,她的表现属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婆婆、母亲、兄长……社会处处对她的压力已将她摧残得体无完肤。一个被折磨压抑如此之深的女子,个性又是如此刚烈,看似突然的言语冲撞,实则是之前长久积压的愤懑泄洪;看似骤然急剧的思想转变,实则是之前灵魂深处的辗转反侧。这时候剧作家笔下的刘兰芝,有了情感爆发的强大可能性,大段唱词看似针对眼前众人的责怪,实则是这个人物自我灵魂拷问的深切回答:“蓦然回首思以往,自觉自愿把枷扛。自轻自贱犹自赏,自愚自虐自毁伤。千容百忍,一让再让,散了鸳鸯,毁了红妆,落得个心伤魂碎枉断肠。一脉心香除蔽障,万般感悟泪千行。心中的话儿当众讲,天长地久恋焦郎!君是磐石立霄壤,妾做蒲苇抗寒霜,人间不容有天上,恩爱夫妻永成双!”以彻底苍凉的觉醒唤起自我人格的完成。
王新纪剧作众多,目前仍处于创作活跃的状态之中,但他自己仍觉得还未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文艺作品创作总是令作者难以自我满足。相信在厚积薄发的辛勤状态中,王新纪一定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