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升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言文是古人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文言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练。经典文言文的选读,能够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品味这样的作品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古人的情感,也能引导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社会生活,认识古代社会,从而感受其美的语言、美的人格、美的艺术、美的文化。实际上,文言文教学就是将经典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为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自觉地感受、体味文言经典,受其熏陶和感染。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转化为品味、感受美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发展其审美能力,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的目的。
文言文内在的美点很多,我们在品读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其魅力:
第一、语言魅力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性符号系统,作为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所指称的对象总起来说是整个人类的文化世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正是借助于这小小符号流传至今的。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就是一部语言史。而很多文言作品,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文言作品的一切美,都是用语言表达的。
教学时,教师要以品味词句为基点,让学生自主感悟。品读文言作品的语言,一要品名句。名句是文言作品的灵魂,是其精华所在,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更是语言智慧的凝结,语言艺术的展现。要细细品读名句,感受语言魅力。如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宋词经典名句是由词语的锆位运用得来的,把本来形容人体形的词语移用到了叶和花的上面,这样就创造了一个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汇。读者在感受作者高超语言艺术的同时,仿佛看到一幅在雨水的滋润下叶片饱满、花叶凋零的立体图画。其二要品炼字。炼字就是句中的关键字。如果说名句是文言作品的灵魂,那么炼字就是灵魂中的灵魂。它是作者语言风格的个体体现,是走进作者思想情感深处的钥匙,是体会作者语言魅力的切入点。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敲”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焦急的神情,因为等的人没有来,诗人坐立不安,只好用棋子轻轻的敲击桌子。仅一个“敲”字就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其三要品形式。文言文讲究形式美,文言中诗词自不必说,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都严格要求语言形式整齐对仗。文言散文在语言形式上也很整齐。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言语言形式的优美。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一个典范,文中旬式骈散相间,舒卷自如,长短错落有致。“也”字出现过21次,全篇都用“也”字断句,避免了平庸的叙述。文中还多用单句对、双句对、三旬对,形式优美,加强了委婉抒情的气势,音调谐美,如诗如赋。教学中教师要抓时语言的魅力,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个性语言。
第二、人格魅力
中学课本中选人的文言作品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他们的人格魅力时刻影响着中学生的性格形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作者人格魅力的折射,是作者深切关怀人生、积极建构人性的充分体现。教这样的作品,教师要超越知识的范围,让学生懂得虽然学习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让他们的人格在这些作品的浸润中得到完善。在浩瀚的古典文学长河中,闪耀人性魅力的不只是这些舍生取义的须眉英雄,还有许多生动感人的女性形象。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娇媚动人,知书达理,不为封建家长制度所屈服,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爱情;《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英武俊美,千古称颂,在功成名就时却毅然回到了家乡。学习这样的作品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巨大震撼,让他们的心灵沐浴在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的精神中,让他们去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教学这样的文言作品要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来把握,而不能只是将其当作古代汉语来教。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许多教师还过多地关注字词句的翻译和语法的分析。这使得学生面对像《过零丁洋》、《岳阳楼记》这样充满人性魅力的作品也显得麻木迟钝。感受文言文中的人格魅力就是要弥补学生人格中的某些缺陷。这不仅是我们教学文言作品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际上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归宿。
古代仁人志士人格魅力的另一个展现就是他们坚强的意志,这对中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逐渐凝聚和积累,形成了以胸怀大志、刻苦求学、顽强拼搏、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传统。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一种勃发的精神、一种百折不回的意志力。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言作品深处,就会发现文言作品中写生命的活力,写坚强意志的文章很多。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送东阳马生序》等文章中主人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学习,这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力的教育。这些文章里隐含的超越时空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努力拼搏,所以才会有现在的中国,这种意志还应该延续下去,这也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第三、文化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诡谲奇丽,《诗经》质拙朴实,唐诗雍容华贵,宋词典雅绢秀,都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它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和文化之根。于漪老师指出:“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训练,就会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教学中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和延伸,以点带面,就能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必然能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荡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其实,一篇文言课文相对于它所依赖的文化积淀,就像显山露水的冰山一角,文言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认识藏匿在海面下八分之七的冰山主体,充分领会课文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学生能够大量的频繁的接触这种包含生活哲理的古代优秀作品,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正是希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接受千万祖先的思想与情感的果实,使得他们与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文化修养的展现、人格人品的折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一些优秀的文言警句、经典篇章、段落要熟记于心,恰当的运用于教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文化底蕴的丰厚。而且从教师的教学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沐浴在美丽中,还担心学生不喜欢文言、不喜欢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