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三结合

2009-06-09 09:37刘建国
成才之路 2009年3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刘建国

摘要: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感情,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作品内容。“新武器”老文化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它是我们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的古人十分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播,许多的文人学者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深情地说:“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但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再加上其他单调的辅助手段——一块小黑板、一幅挂图,使课文里的抽象内容、情感、意境很难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较易沉闷,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很难提高,久而久之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传统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以它丰富的信息技术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 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只有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陋室铭》一课时,利用Flash动画讲解故事背景: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但和州的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在半年之内给刘禹锡三调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破,最后一次的住房仅为半间。刘禹锡心想,这狗官欺人太甚,奋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名著《陋室铭》,并请工匠刻于石上,立于门前!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作者的情操通过略为狂妄的方式来表现也就不难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对刘禹锡品格的理解迎刃而解。可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新武器”,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二、 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他们往往只对直接刺激于感官的事物感兴趣。但中学生的情感又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其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在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这个“新武器”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老文化”中诗人的壮志、文学的魅力和历史的沧桑。

三、 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作品内容

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图画、投影、录像、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制作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古代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设计一些相关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另外,对文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学生不好理解,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灵活生动的动感画面清晰地展示出风和日丽时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美好景色以及阴雨连绵时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阴冷景色。在视觉形象作用下,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以及“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览物之情。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新武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作品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三结合在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新武器”老文化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5.

[2]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新乡市第四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