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要切实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2009-06-08 08:51梁建忠
管理观察 2009年12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耕地粮食

梁建忠

(中共酒泉市委党校 甘肃于 .酒泉 735000)

摘要:本文在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认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强调要正确估计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虽已解决温饱问题,但人口增长远大于粮食增长,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水资源的高度缺乏和水利设施不足等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已有一定的保证,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只有立足国内,基本实现供需平衡,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为此,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一.保护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

耕地是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为重要的要素,耕地的供给对于保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极为重要。统计分析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可增产粮食0.88%。但我国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问题短期内难以扭转。据统计,1996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亿亩。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仅为1.43亩。2003年粮食作物面积只有14.91亿亩。还要看到,耕地质量的下降也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从耕地总量和质量上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这就必须在耕地资源总量保护和质量改善上下功夫,切实把耕地减少量控制在最低限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 农业用水供给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保障。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水占有量只有2076立方米。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需求量还将增加,但灌溉用水供给仍将保持在3600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用水供需缺口将拉大。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不匹配协调,呈现出区域性地多水少、地少水多的特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占有量却高达81%;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虽占全国的65%,水资源却仅为全国的19%。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我国水资源匮乏对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的制约已日益显现。

二.实施科技兴粮战略,转变粮食增长方式

据资深专家推算,在技术进步、水利投资、家庭承包制、价格政策、劳动力与耕地机会成本、资源条件和自然灾害这6项主要因素中,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的相对贡献率超过100%,居绝对重要地位。在传统的精耕细作已到极点的情况下,依靠农业科技是未来增加粮食产量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围绕粮食安全,明确科技工作重点领域和方向。当前,要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安全生产,降本增效,减少粮食损失和持续安全为目标,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并迅速在生产中进行转化。同时,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规模,拓宽培训内容,提高农民务工技能。

三.优化粮食生产区域结构,粮食品种结构

优化区域结构,才能增加粮食总量;优化品种结构,才能满足需求。优质粮食生产要向主产区集中,发挥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加强粮食生产区建设。二是要大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小麦和稻谷生产。全国65%的人口吃大米,大米消费占粮食消费的60%左右,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关键在于发展水稻生产,增加大米储备。

四.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尚未改变。因此,加快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任何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具有本国特点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的普通做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这方面已迈出了重要步伐。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方向,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的目标前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就一定能够日趋完善。

五.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和支持政策,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类型的企业积极参与购销,促成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有序竞争。二是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在全国整体上保证国有粮食企业的主体地位前提下,以股份制、民营化为方向,因地制宜地采取改组联合,股份合作、资产重组、国有民营等形式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促使国有粮食企业转变观念,改进经营,提高效益。三是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要通过财政与信贷支持,积极培育粮食流通市场主体,促进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购销衔接,推广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工商一体化联营模式。要以粮食批发市场和重要港口为依托,整合中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施“北粮南运”工程。

六.加大粮食储备力度,确保国家掌握必要的粮食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产量最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来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目前,世界粮食年贸易量仅为2亿吨,一旦中国大量缺粮,不仅引起世界粮价的大幅上涨,而且粮食处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主要粮食出口国不可能按照中国的需要供给粮食。因此,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必须依靠自身。一是要健全中央储备粮食制度,中央储备粮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落实到位,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二是要健全地方储备粮食制度。现在,很多地方认为有中央储备粮,地方没有必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或者象征性地建立少量的地方储备粮。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仅靠中央上千亿斤的储备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依据非农业人扣,产区建立3个月的粮食储备,销区建立6个月的粮食储备。

七.搞好一个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专题研究

组织有关科研、生产方面的专家,围绕“十一五”粮食发展规划目标,开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分析研究主要作物,重点区域的增产潜力及技术路线,明确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思路。我国现有的粮食单产水平,省际间、地区间差异较大,区域田和生产田差异大,这种差异既是问题,也是潜力。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分析,一个作物一个作物地研究,找出提高单产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每个作物的生产现状和问题,差异和潜力进行分析,提出重点突破的区域和关键措施,力争实现提高单产的目标。

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大量引入,科技成果不断应用,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内在基础不断增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基本供给。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