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

2009-06-08 08:51周君仁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学生教学活动

周君仁

【摘 要】“兴趣”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讲,它是指人对某事物产生的愿意接近,探究或实践的情感状态。心理学上讲,它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带有浓厚主观情绪的对相应对象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兴趣的形成带有偶然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教学活动 中学生 学科兴趣

“兴趣”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讲,它是指人对某事物产生的愿意接近,探究或实践的情感状态。心理学上讲,它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带有浓厚主观情绪的对相应对象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兴趣的形成带有偶然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设灵活机趣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实践出发,文喆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崔充郭所归纳的“好课”标准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怎样做才得以体现以上标准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形式灵活,机趣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引领者,设法构建“好课”理论。走下讲台,和学生齐研共讨,共同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时时保持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留给学生空间,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引领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真正做到自我的情感投入。选用情感性语言,互动的表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即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育人。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产生对该学科的浓厚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采用形式灵活、机趣多变的教学方法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进行换位思考,变“我要讲”为“让他说”,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如一篇课文的教学,在课前可让同学们自己去备课,要求把自己从中体会、感悟到的东西拿到课堂上讲给大家。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大为增强,想防设法地去查找资料。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演讲,独到的认识可获得同伴们的掌声鼓励,在自我的能力、知识点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为了自己今后更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求知欲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学习兴趣相应变浓。如上“讲题法”……凡此种种。总之,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教育是“用心灵呼唤心灵,是用情感激发情感,是用智慧启迪智慧、是用人格塑造人格”即

“用生命影响生命”。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是否与学生建立起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其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他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用你心中的“爱”去浇灌这身边的花朵。多一份关怀、少一份责怪,多一声问候、少一分呵斥,多一份聆听、少一份说教,多一份了解、少一份侦讯,多一份真诚、少一份造作,多一份疏导、少一份遏制,多一份引导、少一份教导。彼此之间坦诚相待,把强大的精神感染力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也是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意识、个性发展意识的人,他们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了解自己所带班的学生。去了解他们的学科知识层次,去了解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去了解他们的所有需要。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满足他们学业上的合理需要。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你所教学科发生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习兴趣的形成是有个性差异的,是教育的一个内化过程,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学科兴趣是有积极意义的。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将学生组建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如课外写作小组、演讲宣讲组、绘画表情组等,分别根据各组特点进行专项训练,如指导训练课外写作小组以创作素材的搜集,写作方法的探究,语言文字的表达等知识,指导训练演讲组以语音、语气、表情、情感的投入等。指导训练绘画表情组以观察的方法,绘画的基本技法等,定期不定期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对该学科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问题,有意留拙,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好的教学是正确的,正确的教学不一定是好的教学。”传统教学活动中,一味地追求过程的严谨、得体,答案的正确、明晰,除使活动本身显得呆板而缺少活力外,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巧设问题、有意留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ソ萄Щ疃中,教师可有意地为学生留拙。如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过程中,为了加深或强化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教师有意识地在关键处出错。同时,教师可用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对该问题进行探究。这样以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对该问题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此时,教师如果给予恰当的指导或点拨,将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基于此,长期有效的训练,除可提高教学质量外,对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猜你喜欢
中学生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