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2009-06-08 08:51陈华斌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实验研究自我效能感

陈华斌

【摘 要】传统的教学法一般是引导学生先学知识再应用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面对当前知识更新的加速、信息量激增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关注主体性教育、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意义深远。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 自我效能感 实验研究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或表现形式进行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这些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学者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界定,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着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不仅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初中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实验。

一、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案例

(一)原理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它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ヅ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从而为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奠定基础。

(二)方法

笔者所任教的八年级(5)、(6)两个班,这两个班情况基本相同。随机抽取其中的一个班(6班)为实验班(下称甲班),另一个班(5班)为对照班(下称乙班),实施为期一个学年的试验教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同一教材和相同的学习资料;各班授课时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同。本教学实验采用对比设计,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条件下,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听讲、练习巩固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结束后,统一测试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检验,从学习成绩变化的角度检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同时采用面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变化,学生素质产生的影响。(三)操作案例

1.精彩引入每一节课。教师的参与并积极地进行指导,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对探究活动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渴望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并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一般我采用精彩资料引入、实验引入、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入、精彩图片引入、科教新闻引入。例如,我在讲“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和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这个内容前,先给学生讲了我以前的一个经历:我家里有一串小彩灯不能亮了,于是我用一节干电池把小彩灯逐个通电试一下,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一个个串起来,最后插上插头,结果是——噼哩叭啦的爆炸声把我吓了一跳,原来重新被连好的小灯泡爆炸了。为什么?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考学生,在课内课外从不忽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经常为能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而感到自豪,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例如,在“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时,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呼吸作用是吸进的氧气多还是呼出的二氧化碳多呢?为什么装有豆芽的塑料袋原来这么瘪,放了一个晚上后就这么鼓了呢?”是啊!我们只考虑豆芽进行呼吸作用要呼出二氧化碳,没想到也消耗了氧气。是不是呼出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多于吸进的氧气的体积而使塑料袋变鼓的呢?通过呼吸作用的方程(C6H12O6+ 6O2→6CO2 +6H2O +能量)发现吸收的氧气体积居然与放出的二氧化碳体积是相等的,那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这么多呢?后来我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讨论认为塑料袋变鼓的原因可能是:①呼吸产生了热量,使袋里面的气体膨胀。②豆芽有可能也进行了无氧呼吸,没消耗氧气却产生了二氧化碳。③呼吸作用可能不只是这个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个体水平上效能感的形成,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与协作,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个体看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产生集体归属感与依托感,有利于集体水平上效能感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与完善。

3.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作业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科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有时我会布置一些探究的小实验,如:让学生回家探究盐和糖的溶解度;做实验比较盐水和糖水产生的浮力的大小等。在学生对某节课的内容特感兴趣时,我会趁热打铁,布置一些上网查资料和观察身边的科学的作业给他们做。比如,同学们对《动物的行为》特感兴趣,于是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是选好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上网查它具有哪些先天性行为。在讲到“食物的保存方法”时,学生也很有兴趣,于是我布置他们课后到超市调查各种食品的保鲜方法,做好记录,回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提高交往质量,形成“情感共鸣、思维共振”的良好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4.产生持久动力。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适度的挫折、不断的成功是产生持久动力的源泉。对于学生不断产生的好奇以及问题,我们往往一起探究,最终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演示磁化现象的实验:用条形磁铁的N极沿不同方向摩擦大磁针的一个极,发现从顶端往里摩擦后,大磁针这个极与N极排斥,说明它也是N极;而由里往外摩擦时,它变为S极。有位同学课后问:老师,如果我在大磁针的两极都用条形磁铁N极由顶端往里摩擦,那大磁针岂不是两极都是N极?我当时被难住了,课后我们一起做实验探究,竟然偶尔有出现两边都与N极排斥的现象,但更多时候是一端被排斥,另一端被吸引。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这个铁片做成的大磁针很容易被磁化,当我们用条形磁铁的N极试它的一极后,就算没有碰到它,它也可能已被磁化,另外一端就会变成N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很兴奋,因为老师能重视她的问题,并跟她一起做实验探究她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二、实验效果与分析

实验前,笔者根据学生七年级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市教研室试卷,统一监考,统一流水阅卷)成绩进行了统计检验,甲班(43人)与乙班(45人)间无明显差异,只是甲班的优秀率与班平均分略高于乙班。1.实验一学年后,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两个班进行了学习科学的兴趣调查统计:“对科学学科很感兴趣”的,甲班30人占69.77%、乙班19人占44.18%,实验班学习科学学科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班;对两个班进行了学习科学的自信心调查统计:“对学科学很有自信心”的,甲班35人占81.39%、乙班23人占51.11%,实验班学习科学学科的自信心明显高于对照班。2.实验结束后,通过统一的试题(市教研室提供的八年级下期末学业水平试卷,对调监考及阅卷)测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均数差异进行了检验。

实验前后学生成绩统计表(*注:卷面满分成绩为120分)

由结果看出,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显著。由于培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验结论

一学年的实验表明:该实验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主动探索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1.所学知识掌握更牢固。由于学生是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环环相扣的问题下进行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所以一旦被掌握,就深深扎根。

2.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

3.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手段,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应有的自信和主动性。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相互沟通,建立一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从而在师生间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也激活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记录、复述、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复习、检查等学习策略,变机械学习为意义学习,使其学习效果更佳,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就。

参考文献:

[1]刘以榕,申艳娥.自我效能感理论及研究现状[J].教学与管理,2005,(9).

[2]姜飞月,郭本禹.从个体效能到集体效能——班杜拉自我效能论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2002,(1).

[3]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4]李荟,辛涛,谷生华,申继亮.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教学实验研究自我效能感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初中科学教学“兴奋点”创设的探索
网络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词块教学法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互动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