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中国会计信息化30年学历教育的理性思考

2009-06-08 02:48蔡立新
会计之友 2009年31期
关键词:发展趋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蔡立新 汪 龙

【摘 要】 文章从高等院校招生培养角度对我国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教育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现状调查,试图从其变迁过程中理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总结归纳其发展的逻辑与规律,并以史为鉴,提出其未来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历史回顾; 发展趋向

多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于1979年,伴随企事业单位逐渐推行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应运而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杨纪琬教授等人的积极倡导下,财政部财科所(下称财科所)、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包括科研机构,下同)于1984年起陆续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财科所研究生部甚至于1985年创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专门培养会计信息化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开创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高等教育(主要指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下同)的历史先河,标志着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已经正式纳入到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培养计划之中。时至今天,我国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期间既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跌宕起伏的过程,但最终还是朝着理智、科学的方向平稳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学历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发展沿革概述

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国外引进电子计算机,进行了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实验,这是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的标志,这件事引起了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和理论界的关注;1981年8月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研讨会”上,参照国际上通用名词EDPA(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Accounting),把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正式翻译为“会计电算化”,并于会后筹建了“会计电算化研究会”,开始有组织地着手会计电算化专题研究;198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景新教授的《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著作,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后续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的创建提供了内容支持;1984年,在时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司司长的我国著名会计专家杨纪琬教授等一些会计专家的积极倡导下,财政部科研所、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财政部财科所研究生部于1985年创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始着手培养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高等教育创建和兴起的标志性事件;1989年9月,财政部组织并通过了我国第一个商品化会计软件“先锋CP-800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这标志着商品化会计软件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拉开了我国商品化会计发展的序幕,也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人才教育与培训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实体;1991年9月财政部会计司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先锋集团公司合作举办了《会计电算化实用技术》电视讲座,首次向全社会宣传普及会计电算化知识;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会计制度改革,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这场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这场变革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会计人员需要重新学习,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教育内容也需要重新调整,而且之前在国内推行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统统必须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彻底升级换代。人们欣喜地发现,借助于改造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所提供的功能,会计人员能够比较容易地应对这场变革。也就是说,会计软件可以引导会计人员按照新的记账方法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这使得制度的变迁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一发现为后续的大规模的会计人才培训奠定了逻辑基础,人们真正认识到了会计软件的重大作用,也意识到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1994年5月,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中、高三级培训计划,明确了该培训计划的目标:拟到2000年,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初级培训,有10%—15%接受中级培训,5%接受高级培训;政府的这一政策导向对高等学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产生了正向刺激作用,许多大专院校陆续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并逐渐将这类课程列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部分高等院校甚至从1993年开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中,比如复旦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东经济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重庆工学院、东北大学等,有的院校甚至将这一招生方向保留到现在,高等院校的这一教育改革举措很好地配合了财政部的上述政策意见,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6年财政部财科所研究生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会计电算化专业博士点,杨周南教授成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这一事件开创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专业高级科研人才的正规教育先河。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自1999年起开始执行新目录,由于新目录中规定的会计与财务方面的专业只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二级专业,因此之前以会计电算化专业或方向招生的院校大部分于1999年便停止以该专业进行招生了,但其以前所建设的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体系在之后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中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思路与特点

如何办好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这对那些已经设置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主要是因为会计工作的迅速现代化发展使社会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新的专业方向可以为高校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也为今后的学生分配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是传统专业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通过这种差异化的招生策略,可以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既包括专业教育教学实力,也包括科研实力,还包括高校的品牌形象等),因此对于那些急于提高本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的高校来说,当然是一个机遇。然而,挑战却是空前的,也是巨大的,因为没有先例可循,而且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体系正处于构建之中,需要设置哪些新课程?课程内容如何界定?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衔接?师资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如何落实等等问题不一而足。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各个学校拥有的资源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多年来会计信息化专业建设从全国来看呈现出“百花齐放、各俱特色”的局面。说明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对会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开启了会计教育与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这个改革目前还在继续中。

经过梳理,笔者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成两个阶段来归纳总结。

1.早期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培养模式

第一种模式:“形式化”培养模式。就是将原来的会计专业改换一种新的专业称谓向社会推出,为了显示与以前的不同,特意追加几门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外加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

第二种模式:“双专业”培养模式。就是把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核心授课内容融进一个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之中,其做法是分别选取这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会计信息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上述两个专业的核心内容,以此让所学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自发组合形成所谓会计信息化的专业知识。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不是一般学生所能承受的。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少数几个高校得到了推行,比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

第三种模式:“会计通才+会计信息化专才”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将学生培养成既懂会计且精通会计信息化的“两栖人才”,其做法一般如下:前两年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编译语言(如C语言、PASCAL语言等)等;后两年(实际上是一年半,有半年时间要实习和写毕业论文)学习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软件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软件包开发(程序设计)、计算机审计等。这种培养模式曾在部分财经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中(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重庆工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等)得到了推行,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会计信息化中、高级人才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近期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培养模式有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起见,笔者将当前流行的几种新的招生培养模式也在此作一总结(这几种模式过去并未采用过)。

第四种模式:“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与过去第三种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种培养模式在招生时并不具体明确专业方向,而是笼统冠以大类专业名称或者“会计学”专业来招生,但在学生学完两年(或一年半)专业基础课之后需要由学生自主选择细化的专业或方向;而第三种模式则是在招生目录中就把专业或方向加以明确。当然,具体的培养手段和教学计划也会有所不同。目前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学校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以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清华经管学院首次以“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含保险方向)和“工商管理类”(含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两个专业进行招生,文理兼招。大学的前两年为全院基础平台课,其中数学课程开设理科系列和社科系列,供学生选择。第三年起分别按照经济与金融、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培养,学生拥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以“会计学”专业招生,但规定今后可选择细化的专业方向,采用这种做法的如山东科技大学,该校会计学专业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财学和成本控制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在第五学期末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完成该方向要求的必修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可选学其他方向的部分课程。

第五种模式:“全融合”培养模式。所谓全融合的意思就是要将信息化所需要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等完全融合进入传统会计专业相关课程之中。直观地说,就是今后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融进会计信息化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融进会计各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的信息化流程与方法;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融进成本管理与控制、全面预算、责任会计、资金管理与控制等的信息化流程、技术与方法;在《审计》课程中融进信息处理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包括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作业开展等)等方面的内容知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模式已经在部分高校和研究界开始尝试,比如张明明等教授编著的《现代会计学基础》就体现了这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学改革中也正着手这方面的教改进程。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会计信息化培养中存在的“会计与信息技术两张皮”的尴尬局面,但它对教学计划、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等都有全新的要求,短期内不容易贯彻落实,但从长远来看,它势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的思路与特点

会计信息化专业本科教育经历了从过去作为一个专业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到现在作为会计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有的学校作为特色继续保持)到未来可能逐渐融合发展的这样一系列过程,充分反映出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科的影响和相互交叉、渗透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在招生目录中一直保持,从开始到现在给人一种平稳发展的感觉。由于研究生教育在专业方向上更多地依赖于某个既定的导师,加之专业方向可由高校自主设计,因此,只要这个导师在,往往这个研究方向就可以保留,反之,如果没有导师精于某个专业研究方向,即使这个研究方向非常重要,高校也只能在招生目录中忍痛割爱。所以,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能够一直保持平稳发展,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基于这一点,本文对这方面的历史回顾不单独总结,而将相关内容统一揉进现状调查部分来分析总结。

二、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学历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现状调查

根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数据,目前我国高校设立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高达329所,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数也有240个,而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所提供的检索数据表明,我国高校2008年设立了会计学专业的普通高校有381所,设立财务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数达到273个(两者数据之所以有出入,主要是因为后者比前者多了三本院校也就是独立学院),本课题组选取了2008年会计学本科专业排名前150名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包括两者重复的高校)作为会计信息化专业学历教育的现状调查样本数据,逐一调查这些高校最近两年在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的招生计划以及专业方向的设置情况,重点考察这些高校在本科教育层次上有无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招生计划、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调查数据揭示会计信息化专业学历教育的现状,并对该现状进行理性分析,阐明其中的存在性逻辑。

通过中国教育在线所提供的样本高校在最近两年的招生计划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普通高校于最近两年在本科招生计划目录中取消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只有两所大学在其本科招生计划中明确写上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这两所大学分别是重庆工商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其中重庆工商大学在其应用技术学院开设了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天津财经大学在其商学院下的会计系设立了会计学(会计与信息管理)专业方向。但通过对样本高校的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实际调查,发现还有一些高校实际上仍然设有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方向,这些学校分别是:湖南大学、重庆工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为何会出现普通高校在本科招生目录中取消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这种现象呢?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由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个新目录限制了高校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作为正式的条目列入本校的招生目录,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由于各高校在普遍倡导“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把专业分割得过细显然不利于培养“管理专才,会计通才”的商管学科的高级人才;第三,各高校也意识到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不能也不应该只盯着某个专业方向来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第四,部分高校在尝试新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便是前文所提到的第四和第五种培养模式,推行这两种模式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逐渐退出本科招生目录;第五,基于高等教育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许多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意识到,当前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多表现在低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这种潜在的人才需求完全可以通过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途径来满足,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目前在许多高职高专的招生计划中会计信息化专业算是一个热门专业。

尽管从总体来看,普通高校设立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学校数量占比在缩小,但这些高校并未大量压缩与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培养有关的课程,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设立了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都在其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名称各院校不尽相同)等会计信息化专业基础课,同时还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也有称为《会计信息化》、《计算机会计》、《电算会计》或者《会计电算化》)。有的高校更为重视,尤其是工科类院校,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其会计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明确将以下三门计算机类的公共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VB)》、《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除此之外,还在学科基础课中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提供了必选的方向课《会计电算化》和自由选择的《商业智能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经管类选修课中还提供了《电子商务》、《管理定量分析与软件应用》供学生自由选择。实事求是地说,上海交通大学会计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丝毫不逊色于某些高校所设计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的培养方案(特指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而言)。像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还有的高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综合性重点大学,尽管其并未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作为本科招生目录中的专业方向来设置,但该校在硕士、博士的专业教育上依然保留,以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还有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该校有一支力量很强、人数较多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队伍(该校自1991年起就设立了计算机会计教研室,一直保留到今天,目前该教研室拥有专职教师多达7人),专门负责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的信息化配套课程的授课任务,针对会计学专业,该校开出了《会计软件应用》、《计算机会计》等专业课程,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则在上述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开出了第三门课程《信息系统审计》,对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了《计算机会计原理与实务》、《计算机财务管理》等课程。目前,除了上述所列举的高校之外,在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中重视会计信息化方向教育或拥有较强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队伍的院校还包括(但不限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天津工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工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这些高校不仅拥有全国较为知名的会计信息化专家教授作为队伍的学科带头人,而且还拥有相对稳定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团队,这些优秀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队伍的存在既是这些院校过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更是中国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做强做大的希望之所在。

(二)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现状调查

1.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开设情况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拥有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有155所(包括财政部财科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财务管理专业,考虑到统计数据中没有包括天津大学和湖南大学,而实际上这两所大学也有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因此将调查统计样本数确定为15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下面统称高等院校)。笔者对上述157所高等院校最近3年(分别是2006年、2007年、2008年,部分院校考察了其2009年的招生专业目录)在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向进行了逐一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共有包括财政部财科所、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内的53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会计学会计信息化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占会计学专业招生院校总数的33%。换句话说,就是目前拥有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大约有1/3以上开设了会计信息化专业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院校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研究方向进一步归类分析,目前各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上共有24种细化研究方向,其组成比例见表2所示。

在表2中,某些研究方向只是表述有所不同,其研究内容并没什么区别,比如“会计电算化”与“电算会计”,“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与财务信息技术”,“会计审计电算化”与“会计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务”与“会计信息化”等等,对这样一些研究方向的称谓今后应该加以规范化,应该为推动该项工作而努力,通过学科建设的发展,使人们对该学科的概念和内涵逐步达成统一的认识。

2.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情况简析

我国第一个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博士授予点设在财政部财科所,设立时间为1996年,该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是杨周南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袁树民教授从2001年开始指导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具体为会计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至今从未间断过。通过初步调查分析,截止目前为止,共有4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其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作为其博士招生研究方向,他们当中除了有财政部财科所之外,还有另外三所大学分别是: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所设立的研究方向是“会计信息系统”,指导该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为庄明来教授,从2004年该校开始招收该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至今一直没有中断。中国人民大学所设立的研究方向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价值链管理信息系统”,博士生导师是张瑞君教授;中山大学设立的研究方向是“会计信息系统”,指导该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为唐清泉教授,不过其仅在2006年这一年招过此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后年度没有继续招生。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众多高校中,虽然有许多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方向没有明确为“会计信息化”或“会计信息系统”,但他们却培养了多位专门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博士毕业生,其中主要有: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光华教授(1997年任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天西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福胜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卫东教授等。

从社会需求和会计信息化事业发展角度来看,该专业方向的博士授予点应该增加,因为以目前每年仅招生不到10名的现状,这样的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信息化高级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学历教育的未来之路

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学历教育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意识到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本科教育已经由专门方向渐入“宽口径、全融合”阶段;硕士教育正处于平稳发展时期,但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博士教育无论从量上(指博士生数量)还是从质(指博士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成效)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学历教育何去何从,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理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三个培养层次的关系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会计教育的发展已经不是讨论要不要在普通高校设置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将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彻底贯穿到大学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内容体系之中的问题,也就是要充分研究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知识的培养模式问题。上文述及的培养模式四和培养模式五都是未来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但培养模式四比之培养模式五在推广实施上相对比较容易,目前比较易于在高等学校中加以推广,但未来必定是“全面融合的培养模式”。基于这点,笔者建议今后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对此模式加以重点研究。本科教育阶段教(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学)的问题弄清楚之后,自然就会涉及到硕士教育阶段应该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的问题,试想如果一个已经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继续参加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而我们又不能将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与硕士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加以有机联系和区别的话,那这个学生要么会感到特别无趣和无聊(两者重复内容太多),要么就会觉得非常疑惑(两者缺乏有机联系,使得知识学习出现跳跃性太强),因此理顺两者关系既是必然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同理,我们也很有必要理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硕士教育与博士教育之间的关系,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因为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同为高端人才培养层次,但两者显然应该有质的区别。

在对待以上三者的内容关系上,笔者认为:本科教育阶段依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来实际解决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并对系统分析与设计具有初步的掌握和理解,具有初步系统故障诊断和维护的技能;硕士教育阶段要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培养科研能力、分析设计能力,能够进行大型信息系统(主要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掌握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控制、集成等方法和技术,具有构建、实施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和能力,能够胜任会计信息系统实施顾问和架构师的工作;博士教育阶段主要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探索IT环境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模式以及疑难问题,提出创造性解决发展模式和疑难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具有评价、鉴证和改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做强本科阶段教育,做好硕士阶段教育,做大做精博士阶段教育

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本科阶段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大,如果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低下、师资力量比较弱的话,那影响的将是一大片学生,这显然是很糟糕的,因此,做强本科阶段教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实际上,学生在本科阶段如果能够掌握比较扎实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话,那么应该有助于他从容面对今后的实际工作,或者有助于他很好地过渡到硕士阶段的学习;反之,则一切都会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做强本科阶段教育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要设计出比较理想的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模式;二是要提高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培养模式采用前文提到的第五种模式的话,则要求大学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每一位教师都应熟练掌握必要的会计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这对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财会师资队伍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三是要做强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四是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并做好精品工程的社会辐射工作。

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硕士教育虽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但从全局来看,某些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比较随意、不规范、不标准,给学术交流和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带来了理解上的麻烦,因此,做好硕士阶段的教育就是要改变现存的不足环节,使之变得严谨、有序、规范、合理。

前文已经提及,从总量供应来看,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博士授予点应该增加,而且对该方向博士的培养内容也应系统深化。这也就是本文提出的做大做精博士阶段教育的具体所指。

(三)在本科教育阶段采取层次化教育,因材施教

社会(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比如需要一般使用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员、系统开发员、系统设计员、系统建模和架构人员、系统评价和鉴证人员等,本科教育阶段应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将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因材施教:

第一层次,即对一般财会专业(如注册会计师方向、财务管理等)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教育。

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可定位在:以培养学生应用会计软件的技能为主、适当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控制原理,使学生有能力在信息化处理技术环境下,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解决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中的专业性问题,比如:全面核算、报表编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实施等。

第二层次,是针对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教育。

这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除了应掌握第一层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掌握系统维护和系统实施的初步知识与技能,可进行常规问题的系统维护工作,能够比较好地参与到信息系统实施或运行维护工作之中,起到骨干作用。

(四)硕士教育阶段应提倡按高校聚集区域进行师资力量的资源共享

目前,在已经拥有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尽管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校设立了会计信息化研究方向,但实际上各校的师资力量并不平衡。有的高校能够带此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比较多,但有的高校则由于欠缺该方向的导师只好放弃开设相应的研究方向,有的高校现在号称不分专业研究方向而采用统一的会计学专业来招生,但实际上入学后学生还是需要面临专业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此时学生所倾向的研究方向如果在本校没有相应的导师能够指导的话,也只好忍痛割爱,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在具体专业方向的选择上有比较大的限制。同时,目前我国真正能够完全胜任会计信息化方向硕士指导工作的导师相对太少。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硕士教育阶段应提倡按高校聚集区域进行师资力量的资源共享,例如,同处北京地区的北京工商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可以进行某个(或某些)研究方向的导师资源的相互共享。目前,高等学校竞争激烈,有的高校为了做强本校在某个学科或某个研究方向的实力而不惜挖墙脚,长此以往,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如果能适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并提倡按高校聚集区域进行师资力量的资源共享,那将非常有利于缓解上述各种矛盾,更有利于会计信息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会计学会组织编写.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蔡立新,王海林.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 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 武书连. 挑大学 选专业-2008高考志愿填报指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 中国教育在线(www.eol.cn)网[EB/OL].

[6] 中国会计学会编.会计信息化专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 各高校官方网站[EB/OL].

[8] 各高校本科、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Z].

[9] 王建忠. 新中国会计采珍[M].财务与会计,2000(10).

猜你喜欢
发展趋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趋向及发展战略解析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