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樱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特点是在相对宽阔的环境里应用自然条件,体育器材设施,体育教材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身体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实施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学生互学、互教、互帮的密切配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多边接触。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情感交流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抓住教育契机,把握德育的“结合点”,找准“切入面”,有机自然地、贴近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育结果。
1.“以材寓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给德育渗透带来十分有利的因素。由于各项教材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各项教材,分析不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道德品质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实践(课堂也是小社会)和教育的熏陶,以及个人自觉锻炼与修养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不但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用足”各项教材本身的思想性,还要根据各项教材内容的不同点,“用活”教材本身的教育性。
动态的技能教学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时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
(1)体育课中的队列队形的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又是渗透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载体。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和各种信号进行内容不同、要求递增的训练。使学生在各种的统一信号下学会行为控制,完成协同动作,获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自己遵纪守法,履行道德义务所需要的控制力和组织观念以及集体主义观念。
(2)耐久跑、跨栏跑、跳高、单双杠等教材具有明显的德育教育结合点。显而易见,通过耐久跑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通过跨栏跑、跳高、跳箱、单双杠等教学可培养学生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重要的是在教学互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如何不失时机地渗透相应教育。品质的形成与技能的掌握一样要依靠磨炼的反复和时间的积累。学生在体能的增长、教材的学习、技术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往往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同程度的“困难”,有时“困难”会反复出现。教师发现后不仅在专项教材的学习上给予“解困”,而且同时在心理上加以“传道”与“解惑”。启发和帮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反复磨炼自己,不断积累战胜困难的“心智”、“体能”和“品质”。当学生获得成功时,不仅及时总结完成技术动作等学习任务的情况,还要启发学生回味成功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敢于拼搏的精神等贯穿在学生体能的增长与技术的“磨合”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当今社会和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品质,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篮、排、足球等球类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技术和战术配合的教学是渗透“互相合作”、“整体配合”、“集体观念”的有机结合点。教师可通过“战术配合”和“单兵作战”的具体演示与效果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懂得集体配合的重要性。在学生进行“战术配合”的练习中,启发学生体会同伴为自己、自己为同伴创造成功机会的“相互配合”和“集体协作”的作用,体验集体主义的精神与物质的力量。学生喜爱的球类教学比赛是渗透“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的机不可失的教育契机。教学比赛的胜败引起的人际言行的多向互动(胜队与负队、胜负队内部、队员与裁判),出现的情绪波动和矛盾冲突,教师要及时“活血化瘀”,因势利导地进行成功与挫折教育。
总之,多样的体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和提炼,把它作为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
2.“以境陶教”——利用自然环境和创设环境进行德育教育
环境是“隐形”教材,同样具有教育性。体育教学的时空常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应利用动态变化的气候场地条件、外界因素干扰针对性渗透德育教育,变消极作用为积极因素。例如“头顶烈日”,“身出严寒”的教学环境,就是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自然条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艰苦环境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活动与行为(如怕晒黑、避寒风、厌运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教师以身立教,顶骄阳不怕晒,冒严寒不避风,让学生跟着自己艰苦环境中磨炼。有意识的创设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环境更是值得教师重视的。学校场地、设施、器材优劣不等的条件也可作为“环境育人”的积极因素。
3.“以章治教”——贯彻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贯穿于并规范着教学的全过程。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订师生共同遵守的体育课堂常规。坚持课堂常规的规范教育和严格训练,是学生“起始于知”,“落实于行”,做到知行统一。同时坚持循序渐进,逐步“磨合”,全面要求,持之以恒,在贯彻课堂常规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执行常规过程中出现的榜样行为与违纪现象,瞄准德育的渗透点,及时实施教育。通过规范约束与思想诱导的合力,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理性控制自我的习惯。
4.“以身立教”——发挥表率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言行仪表、工作态度、行为方式、文化修养、道德面貌、意志作风等,像一部内容丰富的活教材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身教为先,以达到“其身正,(下转72版)
(上接71版)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体育教师还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化底蕴,不断进行职业角色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锤炼,以提高角色形象的感染力,人格力量的影响力,使身教的“感应”效益充分发挥。
本文所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探索。“教育有法,但无定法”的道理告诉我们,教育方法没有唯一性。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科学求实地去总结、研究和探索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地方法与途径,不断地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进入新境界,以适应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