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惠
[摘要]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以其不可能抗拒的速度发展。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网络给他们打开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应如何引导和教育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健康上网,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避免网络各类不健康的危害,已成为现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教育 文明健康 正确使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10161-02
据我国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达到一亿多人,并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可见,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调查结果显示,已有63.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在中学生中有85.6%的学生上过网。这说明网络在学生中普及已经很高,家庭对电脑及网络也很重视,但是大部分的家长对电脑只知皮毛甚至一无所知,根本没有能力去指导和监督孩子上网,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学生获取网络知识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网络、同学以及书籍和向网友们请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导则排在最后两位,这些表明了学校教育和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指导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缺乏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漫无边界地网上遨游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网络游戏正反两条路
网络游戏能够迅速发展,有它的特点,它深受人们的喜欢,合理利用时间玩玩游戏是有益的,起到放松心情,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危害就非常大,南方网讯:为了偷钱去玩网络游戏,竟然将熟睡的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为了检验游戏中“武士”的杀人绝招,竟然将这些招数用在17名少年的身上,夺取了17条人命。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环节,而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游戏是最典型的例证。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个打造百万富翁的“黄金”产业,然而这个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充满着暴力、凶杀、色情的产业,正面临着社会责任感的缺位,行走于灰色地带……。
二、学生沉迷网,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青少年上网与人聊天,需要聊天技巧,需要配合,这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自己的虚拟空间,容易造成性格变的孤僻,一旦下了网就懒于与人沟通。据新华网最新调查显示:青少年沉迷上网的情况十分严重,六成受访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有一成人更达9小时,有六成受访者表示宁愿上网也不愿意与家人在一起。
三、依赖网络会影响学生心理
根据某报报道一位连续24小时“泡”在网上的中学生因出现思维障碍而被迫送往医院治疗。该学生已有两年网龄,经常上网“冲浪”,出事时仍坐在电脑前。心理咨询专家说,这种“网络性心理障碍”患者的人数正在上升,且治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对此还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对心理的影响应该引起人们共同的关注。
四、网络黄毒侵蚀身心健康
当前,社会上网吧普及率很高,为了浏览黄色网站,玩黄色游戏,个别学生因此而逃学、堕落,甚至犯罪。这不仅严重毒害学生的心灵,还搅乱了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的治安。
五、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成绩
根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QQ聊天等,对书本和课堂失去了兴趣,整天考虑如何升级,结交网络朋友,从而丢掉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习成绩。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正在侵袭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加强对学生上网引导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一般来说家长不经常上网,对网络的了解大都不如学生,有些甚至是网盲,对学生上网的引导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就至关重要了。那么学校和老师应如何扮演这个角色呢?
(一)学校一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
网络世界为学生打开了外面广阔的世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上网在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危险,就像汽车可能出车祸的危险一样,我们并没有因为可能出车祸而不使用汽车,或不发展汽车工业。因此,我们不能杜绝学生接触网络,而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增强学生自我防护的意识。学校应该自动掌握网络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学校应当做到:
1.学校可以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应克服单纯技术教育的观点,不仅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应当强化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并形成文明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2.学校组织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加强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使用实效,是学校掌握网络教育主动权的关键。只有当师生全员参与,积极协作,学生学有所为时,网络教育才不会成为教师的负担、家长心中的忧患,网络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并成为支持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力工具。
3.学校有条件的可以开通校内网络和兄弟学校之间的互联网,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下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流水平,更是规范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知识面的重要手段。从而逐步形成学生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向导和顾问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了解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平时一定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他们在不被父母和教师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学生上网不能是无节制的,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易辨清是非,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控制和监督学生上网。作为教师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对话环境,了解学生上网的动机。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本身的知识,而是来源于对计算机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况且爱玩是人的天性,但是,如果把电脑游戏看做是计算机的全部,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百害而无一益,同时许多游戏会腐朽学生的心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网络的问题,引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的十分重要。学生在接触网络游戏时,往往是被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中的真正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时,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现在是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而不是作为游戏机。另外,还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如果你们想让别人在不久的将来也玩上你编的游戏,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向上的心理动机。
(三)本身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式重要表现在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讲究的是教什么与如何教,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网络普遍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的开阔,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将不再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角色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说,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会在信息的海洋中甄别是非。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地帮助学生适应计算机和网络,才能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选择、提取、组织和整合知识。
六、给中学生的上网建议
1.记住:尽管你听过成千上万遍“待人以诚”是最佳交友策略,然而大多数人不相信这些。所以,在网上时你要小心,你永远不会知道一个五英尺六英寸的金发女郎实际上是个六英尺三英寸的男性。不要相信你在网上看到的每件事。
2.警惕那些想要知道过多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你必须告诉他们你住哪里,你姓什么,或者其他个人信息。你的事就是你的事,让他们关心自己的事去吧。相信你的直觉,如果有人让你感到不舒服,那么就离开。
3.我们都记得幼儿园时的“二人同行制”,当然你已不在幼儿园了,但这种方法仍管用。当你打算与网友见面时,带上朋友或者父母,并且鼓励你的网友也带上他的朋友。这听起来有点蠢,但这绝对是个明智的方法。至少,让你现实中的朋友知道你在做什么。
4.在你想要逃离艰难的现实之前,让其他人知道你的感受。试着与易理解人的亲属或朋友交谈,他们比聊天室里的一个陌生人更好,更可靠。
5.如果你对某些电子邮件、文件或图片有所怀疑,就把他们扔进垃圾箱。你可能会因为相信一个你从未谋面的人而损失许多。对于你有所怀疑的链接或网址也是同样的对待。
6.避免进入那些看起来有挑衅性的聊天室或讨论区。如果你重没见过网友,就别相信他们和你现实中的朋友是一样的。同样也要小心别中计,参与了网上的激战。如果你想上网找麻烦,那就能找的到,事情会发生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总之,正如不能因为有交通事故就不再乘汽车一样,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对教师的社会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在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
当然,要确保学生健康上网,单凭教师的力量还是太单薄了,它需要全体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但关键在于学生上网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网络的发展是无人能阻挡的,其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对学生上网采取“堵”的政策不是明智之举,如何让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家长自身要加强学习,和社会各界要努力打造一个无毒的网络,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好的每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计算机世界报[N].1999年10月13日“专家论坛”.
[2]《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R].教育部教基司函〔1999〕99号.
[3]《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R].教育部教基司函(2000)34号.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DB].http:
//Www.cnNic.net.cn/develst/2003.1.